像我这样每天坚持写作的人,好像跟日子都没有关系。
看圈里很多作家写节气,写日子,写纪念。我对这些数据没有概念,也许是因为,我都已经写过了。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每天都要码字,真的找不到那么多题材。假如遇到一个特殊的日子,我首先以写作的名义就会激动半天,因为,当天不用再挖空心思地找题目了。对于熟悉码字的人,每天最难坚持的就是,我要写什么。
三月五日,我一定不少写。可我还是记不清,在过往的日子里,这一天我究竟跟什么建立了关联。
三月五日,可以写学习雷锋的稿件。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黑板上方的泥墙上贴着老师临摹的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老总题写的向雷锋学习的题词,后来,雷锋成了每年三月的一项活动,早年间,这个活动还是挺响亮的,几乎各行各业都行动了起来,这一天,在街上给自行车打气是免费的,甚至还有人民子弟兵上街给老百姓义务理发,学生们到大街上做着各种公义活动,包括扶老人过马路,或者拿着抹布在街上擦栏杆,再或者是拿着扫把上街大扫除。这些都已经定格为一代人的记忆。
三月五日,其实还是一个例行的日子,很多人估计都没有注意到。每年的这天,都有大事发生,这是沿袭几十年前的传统,惊蛰一声响春雷。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管这一年是否足够的响亮,开门红还是需要的,士气必须在年初提振,这是人之常情,国之常理。
三月五日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惊蛰。老家的农谚是“惊蛰多栽树,春风离不闲。”这个意思也比较明显,惊蛰的时候相对来说,还不是最忙的时候,等到春风之后,农民就真的要忙起来了。
惊蛰前后,就有山里人用平板车拉着各种树苗到村头售卖,家家户户都会买几颗,种在房前屋后。种树一为遮阴,再者也是为了成年后打制家具。农村人家,无论是盖房子,还是打家具,木料都是就地取材。
江南雨水足,柳树长得最快,可柳树最难成才,好在长条凳、小马扎之类的,也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什,盖房子的时候,也可以做椽子。要是打桌子、柜子,可能就需要苦楝树和杉树。泡桐树直且硬,可以用来做桁条。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人家盖房子都直接购买高档的建筑材料,屋顶上几乎用不上桁条和椽子了。家具也是以买为主。这也就决定,再买树苗就会买果树苗了,门前屋后现在能见到柑橘、琵琶和桃子树,到山花浪漫时节,家里也会多一层芬芳。
记得以前小时候,谁家要是种了果树,差不多在开花季节,一个村里的小伙伴都盯上了,贪婪的目光一直投注到果子成熟。现在不一样了,家家都有果树,以至于果子成熟后烂在枝丫上,也没有人去采摘。
惊蛰于我的家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是唤醒沉睡记忆的时刻。我的家乡别称雷池,那是天底下打雷最厉害的地方。从这一天开始,雷声几乎伴随着每一个天变的日子,只要天一阴,雷声就飘然而至。电闪雷鸣、触目惊心,几乎都不足以形容雷的真容。
雷可以把天打破,雷可以把物件劈开,雷可以在地面上形成往前飞跃的闪电。老人说,雷是打妖精的。小时候的我就一直奇怪,我们家乡怎么就有那么多妖精?黑暗的夜晚,坐在家里的我们可以看到雷从很远的外面一直打到家里来。这就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来由吗?
写到这儿,突然发现一个趣事?惊蛰的雷,跟雷锋的雷,中间是否有什么因果关联呢?应该是没有的,雷字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
雷打响了,大地真的从此复苏了。热热闹闹的春季行动就正式开始了。三月五日也许没有太多值得写的题材,但是,三月五日后,可以为题材写作拉开大幕,一年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存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