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萝蕤的翻译作品,在我国翻译领域里,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珍宝。
1937年,赵萝蕤翻译的《荒原》一书横空出世,立马在文学圈里头闹得沸沸扬扬,刑光祖还夸它是“荒原里头的一朵特别花儿”。
过了六十多个年头,赵萝蕤翻译的《草叶集》又重见天日,这本书一下子让她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出了大名,上了头版。
赵萝蕤的才智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留下来的作品,对后来的人来说,简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大家聊起她的作品,虽然还是赞不绝口,但更多人会感叹一句:“真是可惜了。”
翻译艾略特的《荒原》时,她还是个不到24岁的学生,仍在校园里深造;而当《草叶集》的译本面世,她已是一位80多岁的长者。以赵萝蕤那满腹的才情,她理应拥有比这更加辉煌的成就。
在她“不见踪影”的那阵子,她都碰上了啥事儿?
【才子佳人的爱情只看长相?】
在民国那时候,文学界大佬一个接一个地冒头,那时候的文化人,男的才情出众,女的貌美如花,都特别向往那种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情,这简直就是一股子“风尚”。
比如说,热情如火的徐志摩、才艺满满的陆小曼,还有那个被有的人叫做“初代白莲花”但其实活得特别明白的林徽因,他们三个碰到一块儿,给后人留下了好多或热烈、或梦幻的爱情故事。
赵萝蕤才华横溢,这一点也不例外。
赵萝蕤,1912年来到人间。她7岁那年,就进了美国人开的女子学校念书,20岁时,她顺利完成了燕京大学的学业,接着又跑到清华大学外文系去深造。
在小伙伴们眼里,赵萝蕤少年时可是个地道的“另类”。打从初中那会儿起,她就一路往前窜,连跳好几级,直接蹦跶到了高二。要不是她老爹赵紫宸出面阻拦,说不定她能一路疯跳到高三去呢。
她学霸的身份那是稳稳当当的,但赵萝蕤可不仅仅满足于此。在燕京大学读书那会儿,她还被同学们选为校花,得了个“现代林黛玉”的美名。
赵萝蕤,长得漂亮又有才华,那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追求她的人多了去了。就连年轻时说话犀利、性格特立独行的钱锺书,在赵萝蕤面前也变得跟“小粉丝”似的。还有不少人琢磨,赵萝蕤可能就是钱锺书《围城》里写的“唐晓芙”的真人版。
然而,这位在名媛圈中数一数二的才女,尽管身边围绕着众多追求者,她却一个也没看上,反倒转身去追求了家境贫寒的陈梦家。
陈梦家那会儿还在燕京大学念书,赵萝蕤呢,已经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了。后来有人就好奇,问赵萝蕤是不是因为看上了陈梦家的诗,才选择了他。结果赵萝蕤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不,他写的诗我压根儿不喜欢。我之所以对他有好感,完全是因为他长得特别帅气。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赵萝蕤挑对象只看表面,这样草率选老公,真的太不明智了。不过要是回到那个时代想想,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在赵萝蕤那堆追求者里头,陈梦家或许算不上最出挑的,但他也是个早早就出了名头的“新月派”诗人。加上他长得俊朗帅气,两个人要是走一块儿,谁看了不得说一句真是才子佳人,天生一对?
没错,尽管有不少人对他们这段感情持好评,但两人的路还是走得磕磕绊绊。说到底,陈梦家实在是太穷了。
【当“名媛”遇到“穷书生”】
“名女人”和“穷书生”搭在一起,在年轻人眼里,那可是段挺美好的事儿;可老一辈的人瞅来瞅去,总觉得他俩哪儿哪儿都不搭调。
陈梦家的老爸和赵萝蕤的老爸早就认识,所以陈梦家在燕京大学念书那会儿,有段时间就住在赵萝蕤家里。赵萝蕤的爸妈对陈梦家的情况都挺清楚的。
1935年的时候,赵萝蕤跟家里说她想跟陈梦家订婚,结果家里头人立马就炸了锅,死活不同意。在爸妈眼里,自家闺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的,哪能嫁给一个“穷酸书生”呢?
赵紫宸给女儿赵萝蕤写信时说起,赵妈因为不同意他俩谈恋爱,连清明节家族聚会拍照时,都没让陈梦家参与。
赵老爸对于订婚这事儿,看法可复杂多了。
老赵坦言,自己手头紧,真没多余的钱给他们办订婚宴。不过,他对陈梦家还是挺满意的,要是他俩非得办订婚,他也不会拦着。
赵父在给赵萝蕤的信里,虽然把这事儿说得明明白白,但仔细琢磨,更像是找个“借口”罢了。
在吴学昭写的《听杨绛回忆过去》里说了,那时候陈梦家家里头太穷,读书那会儿,连生活费有时候都得靠赵萝蕤给张罗。
赵萝蕤的父亲在国外得知了这些情况,就不再像往常一样,每个月固定给女儿打80元生活费了。
幸运的是,赵萝蕤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能拿到奖学金,再加上她偶尔向身边的朋友借点钱,这样勉强能维持他们两个人的日常开销。
另外,应锦襄那时候常去陈家,后来她也提起过,陈梦家虽然会写诗,但写的都是白话新诗。赵父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哪算真本事?要想娶他女儿,得有真才实学才行!
从这些角度来看,赵萝蕤和陈梦家在当时的文学圈子里,虽然被大家看作是挺般配的一对才子佳人,但他们遇到的困难真的是特别多。
但是,不管遇到多少难关,赵萝蕤和陈梦家都没有放弃对方,一直咬牙坚持,到了第二年,他们终于看到了努力的回报。
1936年1月18号那天,赵家老爹在燕京大学,找了司徒雷登校长办公室那地儿,就是临湖轩,给他俩办了婚礼。
这个婚礼地点,听起来像是“办公室”,但其实是个挺受文人欢迎的结婚场所。能在这儿办婚礼的学生,都觉得挺自豪的。
五年前,司徒雷登在这个地方当过冰心跟吴文藻婚礼的主持人,后来,就连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也是在这位校长的亲眼见证下,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事件。
婚礼当天,赵萝蕤和陈梦家的好多朋友都来了,像胡适、林徽因、钱锺书这些人都亲临现场,给他们送上了最诚心的祝愿。
24岁那年,美丽迷人的“林黛玉”最终嫁给了英俊非凡的陈梦家。
本以为结婚后日子会甜甜蜜蜜,越过越好,可谁成想,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波又一波的难关......
【赵萝蕤的得与失】
结婚前,赵萝蕤跟她老爸一样,对白话新诗没啥好感。可结了婚以后,赵萝蕤却爱上了新诗,不光喜欢读,还动手写起了新诗。
赵萝蕤的这段婚姻,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就连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婚前,赵萝蕤那可是名媛圈里的佼佼者,从来不用干家务活。但结婚后,她跟很多传统女性一样,退到老公背后,安心当起了贤内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赵萝蕤和陈梦家因为打仗,开始在浙江、长沙这些地方来回搬家。
最后,陈梦家和赵萝蕤在昆明安了家,陈梦家开始在西南联大教书。那时候的西南联大,跟清华大学有个相同的规矩,就是夫妻不能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所以,陈梦家一到西南联大,赵萝蕤就没法跟着去了。
后来,赵萝蕤挑起了家里的大梁,替老公管起了家务事,这一管就是整整八年。
赵萝蕤从学做饭洗衣这些小事儿做起,一点一滴地在改变。尽管她从小接触更多的是西方教育,但内心深处,那些传统观念还是扎了根,让她觉得,要是真到了那份上,妻子为丈夫付出点啥,也是应该的。
赵萝蕤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要是照着这样发展,可能他们俩会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虽然没啥大起大落,但命运之神还是特别关照这对夫妇,把他们推到了人生的关键抉择点。
1944年,费正清先生在哈佛大学推荐了陈梦家,于是他和妻子一起去了美国。陈梦家到芝加哥大学当起了老师,赵萝蕤呢,除了料理家务,还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她的博士学位。
尽管赵萝蕤过去八年时间都把才华用在了处理家庭杂事上,但当她重回学校,那份才华又立马显现了出来。
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对她大加赞赏,直言她是这么多年来,首个在全校英美文学领域夺得头筹的东方学子。
现在的情况好像都在慢慢变好,不过呢,在人生选择的关键点上,有那么一条路,它其实是通向一个黑暗的“窟窿”。
转眼间,四年光阴嗖的一下就没了。陈梦家决定回国发展,而这时候赵萝蕤呢,眼瞅着博士学位就要到手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为了能和老公团聚,愣是连几个月都等不及,干脆放弃了博士学位,跟着陈梦家一块儿回了国!
赵萝蕤在婚姻里真的是付出了很多,这牺牲没人能否认。
赵萝蕤还在清华大学念书那会儿,戴望舒就找上了她,让她翻译那本挺深奥的长诗《荒原》。没想到,这一翻,赵萝蕤直接火了。
说实话,要把一本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得好,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干这行,译者得对西方文学有深入了解,还得特别擅长捕捉文字里的情感。更厉害的是,赵萝蕤翻译的可是个挺深奥、不容易懂的长诗,而且那时候,她也就才24岁上下。
以她的才华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来看,要是一切顺利,接下来她肯定能翻译出更多很棒的作品。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这也是让很多人都感叹不已的一个因素。
大家伙都觉得,赵萝蕤那些年在家当主妇,还有后来为了回国跟老公团聚连学位都不要了,她那一身本事,真的是“白瞎了”。
事情还没结束呢,除了才华被“耽误”之外,要说遗憾,最让人惋惜的还是这对夫妻回国后经历的那些事儿。
【前所未有的冲击】
要说赵萝蕤以前那些才情的“没用对地方”,是她自个儿的决定,那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就真的是老天爷开的玩笑了。
1948年快结束时,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斗争来到了特别要紧的关头。
陈梦家和赵萝蕤一起回国的风声传出去后,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都挺有名,所以美国和台湾那边都给他们发了邀请。不过呢,赵萝蕤和陈梦家俩人,想都没想就直接给拒绝了。
战事结束后,他俩的日子开始有了新变化。
陈梦家写了本叫《殷墟卜辞综述》的书,赚了不少稿费。后来,他索性在北京钱粮胡同买了个大四合院,里面有整整十八个房间,打算和另一个人长期住在这儿。
在钱粮胡同刚开始住的那几年,是夫妻俩婚后难得享受的清静日子。那时候,他们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没有了往日的忙碌和喧嚣,每天就是逛逛胡同,聊聊天,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那段日子,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婚后少有的悠闲时光,简单而又美好。
那时候,陈梦家已经在他那行当里站得稳稳当当的,赵萝蕤呢,也能一门心思钻研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了。
他俩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平静静地过下去,但没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风波,让赵萝蕤和陈梦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陈梦家这人挺实在,平时满脑子都是琢磨古文那些事儿,结果在无意识中让不少人心里头不太痛快了。
陈梦家遭遇的“待遇”异常猛烈,那些直白的辱骂和恶劣的行为,不停地冲击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严峻的挑战。
每当这种难熬的时光稍微缓一缓,陈梦家和赵萝蕤就会彼此鼓励,从对方那里得到一点点慰藉,接着心惊胆战地盼着黑夜快点过去,却又害怕第二天的到来。
1966年8月份,陈梦家实在是顶不住了。他吃了好多安眠药,想要了结自己。但好在的是,有人及时发现了他,并且赶紧送去医院救回来了。
但说实话,最让人难过的就是心灰意冷。陈梦家虽然被救回来了,可他心里头那点火,早就灭了,跟死灰没啥两样。
9月3号那天,陈梦家又试图自杀了,这次,一根绳子成了夺走他生命的“元凶”。
赵萝蕤在丈夫走后,心里受不了这个打击,整个人都疯了。接下来的十多年,赵萝蕤的精神状态一直不稳定,时好时坏,都是精神分裂症闹的。
她经常被那些“小家伙”拽出去,遭受批评、责骂,甚至动手打她。就像她丈夫一样,她绝不会低头认错。最后,就连他们夫妻之前买的那条胡同,也被别人给占了。
对她而言,眼下的处境,感觉活着跟没了气息也没啥大区别。
当赵萝蕤状态不佳,别人就会觉得她像是个神志不清的老奶奶。但要是她心情不错,就爱坐在灯下,一边放古典音乐,一边悠闲地翻书。记得那段日子,她被家庭主妇的日子困住,就连做饭时手里也得拿本书看。
赵萝蕤的生活中,读书一直是个大头。可能也因为这样,她对生活还保留着一丝不灭的希望。
赵萝蕤的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好多人早就把她给忘了,那个曾经风光无限,被燕京大学好多人追着叫校花的姑娘。偶尔有人提到她,也就只剩下几声叹气,叹息人生真是变幻莫测。
赵萝蕤这一辈子,难道真的要在半梦半醒、疯疯癫癫中走到尽头吗?
当大家伙儿都以为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只能在痛苦中一点点熬日子时,她却硬是挺直了腰板站了起来。
1983年,71岁高龄的赵萝蕤重新出山,在北京大学英语系当上了教授。更叫人吃惊的是,她这么大岁数,竟然把美国自由诗鼻祖惠特曼的大作《草叶集》给翻译完了。
赵萝蕤因为荣获众多奖项,成功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的主打新闻。这一时刻,让人感觉那位才华横溢的燕大女神,又重新闪耀登场了!
【结语】
1998年新年第一天,经历了许多坎坷的赵萝蕤,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
看看赵萝蕤这辈子,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时期。没结婚前,她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才女,风光得很。结婚后,她变成了那种肯放弃好多机会,专心给老公料理家务的传统老婆。到了晚年,遇到风浪,她看起来柔弱,但骨子里又很坚韧。
赵萝蕤这辈子八十多年,除了翻译了《荒原》和《草叶集》这些书,还搞了不少其他好书的翻译。不过话说回来,整体来看,还是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虽说“要想成就大事,得先经历一番磨难”,但赵萝蕤的情况却让人惋惜。要是她结婚后还能继续发挥才华,到老时也没碰上那些阻碍,那肯定能给我们留下更多宝贝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