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心术”背后的商业逻辑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经历: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和朋友聊到健身课程,随后便在多个生活服务类平台收到相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经历: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和朋友聊到健身课程,随后便在多个生活服务类平台收到相关广告推送;杭州的陈先生在家中提到智能扫地机器人,次日电商平台首页就出现了各类扫地机器人产品推荐。这类“精准推送”引发的隐私焦虑日益加剧。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2024 年“手机监听”类投诉量同比激增300%。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揭开了背后的技术链条:某壁纸App启动时读取安卓ID 38次、扫描已安装应用632次,这些数据最终流入广告联盟。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测算,仅2023年,通过程序化广告实现的精准营销市场规模就突破1.2万亿元,开屏广告单次展示成本0.03元,由此形成“数据采集—用户画像—广告变现”的闭环产业链。

技术暗巷里的隐患

2024 年,工信部检测出一款“健康计步器”App通过混淆代码绕过审核,在后台持续录音200万小时,收集到的语音数据经压缩加密后,上传至境外服务器。部分用户因手机异常耗电才发现这一问题。山东的赵女士就是受害者之一,她发现手机电量消耗过快,且在未使用App时流量也大幅消耗,经专业检测,才发现手机被植入这款恶意App。

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安卓或iOS未修复的零日漏洞,实现远程代码执行,进而安装监控程序,对用户隐私造成严重威胁。网络安全公司曾发现,部分黑客通过利用安卓系统漏洞,开发恶意软件,获取用户通讯录、短信等信息。

在工信部2023 年通报的300款违规App中,强制索权、超范围收集信息的App占比达68%。广告联盟借助SDK技术,实现跨平台数据流转,用户在A平台的搜索行为,很可能同步到B平台。数据中间商将用户画像标签化后打包售卖,单个精准用户的“兴趣标签”售价在0.5 - 2元。某头部数据公司的内部报价单显示,“母婴人群”标签单价2.3元,“高净值理财用户”标签单价8.5元。

部分不法分子还研发出新型技术实施犯罪。例如,四川警方破获的“老年机木马案”中,犯罪团伙把程序植入手机主板,控制1400万部设备自动订购增值业务,涉案金额超亿元。在广东,警方也破获了一起利用恶意App窃取用户信息的案件,该App伪装成常用工具软件,诱导用户下载安装,获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给用户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对于手机监听问题,百姓们反应强烈。在随机采访中,许多市民表达了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北京的王女士表示:“现在感觉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和朋友的聊天内容居然能变成广告出现在手机上,太可怕了。不知道还有哪些信息被泄露了。”上海的李先生则认为:“手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现在因为隐私问题,都不敢随意聊天了,希望能有更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隐私安全。”

隐私保护的攻防升级

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已有45批次App因违规收集信息被下架。2024 年,四部门开展算法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信息茧房”和大数据杀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举报平台,累计收到举报123万条,核查处理率达92%。

不少企业积极探索合规路径,推出多项技术保护用户隐私。某短视频平台推出“隐私沙盒”技术,用合成数据替代真实用户信息,既保护隐私,又维持推荐精度;某社交软件增设“个性化推荐开关”,允许用户关闭精准广告推送,数据显示,关闭后用户留存率仅下降3.2%;华为麒麟芯片内置独立安全区域,通过物理隔离,确保敏感数据与主系统分离,即便主系统被攻破,敏感数据也能得到保护。

网络安全专家李教授指出,用户应增强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谨慎下载App,不随意授予不必要的权限。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数据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隐私泄露的发生。此外,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全民防护的技术指南

秉持非必要不授权原则,关闭购物类App的麦克风权限(操作路径:设置→应用管理→权限→麦克风)。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即便关闭麦克风,仍能通过用户搜索记录精准推送商品,这表明其数据来源多元。对地图类App,采用动态授权,仅在导航时开放位置信息(操作路径:设置→隐私→定位服务→使用App期间)。北京用户实测显示,动态授权可减少67%的位置数据泄露。每月定期检查“设置 - 隐私 - 权限管理”,有用户通过这一操作,发现儿童教育App在后台持续访问相册,及时关闭后,避免了3000余张家庭照片泄露。

若监听程序在运行,手机电量通常每小时下降15%以上,有用户发现夜间待机耗电达40%,经检测,是木马程序在上传录音。若未使用手机时流量激增,也要警惕,某用户月流量超套餐50GB,溯源后发现某视频App在后台持续上传用户行为数据。此外,手机异常发热,CPU持续高负载运行,也可能是存在安全隐患,某用户手机背部温度达42℃,排查后发现是伪装成天气应用的木马在运行。

2025 年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常委游闽键提交《加强App偷听窥探治理》提案,建议建立“App行为白名单”制度,要求开发者公开数据使用链路。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议构建分级数据管理制度,对用户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后,再用于商业用途。

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技术向善的路径。某银行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不出本地”,在1000个分支机构的终端设备上训练风控模型,将隐私保护成本降低80%;某医疗平台借助区块链记录数据使用轨迹,医生调取患者病历需经智能合约自动验证,违规操作追溯效率提升95%;某自动驾驶公司成立由伦理学家、用户代表组成的审查机构,对算法决策进行前置评估,已否决12项可能侵犯隐私的功能设计。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推动行业革新。中国电信推出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手机通信方案,在合肥试点中成功抵御所有中间人攻击,密钥分发速率达100kbps;某政务云平台采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实现不同部门数据“可用不可见”,在疫情流调中保护了2000万居民的隐私。

在这场持续升级的攻防战中,每个用户的重视和行动,都是隐私防线的重要支撑。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更要警惕技术黑箱中的风险。毕竟,真正的安全,不仅依赖技术的完善,更在于每个个体防护意识的觉醒。(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