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叔(资深金融从业者)
首先野叔要对文章标题说明一下,完整表述应该是“大行下沉:质量靠前,规模优先、效益靠边”,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产负债表收缩倾向加强的背景下,面对贷款业务的规模、质量、效益“三角不可兼得”现实,大行当前战略选择是在风险基本可控前提下,淡化效益指标,强化竞争能力,优先规模扩张。
后文主要以6家大行2024年的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数据为样本,分三个部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据分析。

(附图1)
1 规模优先
野叔认为,大行贷款业务“规模优先”,从高位看,这是服务实体、担当主力的需要;从自身看,这是拓展市场、获得份额的需要。
第一,长期规模超越增长情况。2015-2021年期间,七大行(含国开)单一口径RMB贷款余额增速相对低于中小银行的增速,但呈现接近趋势;2022年开始七大行贷款增速超过中小银行,且保持一定差距。
2025年3月末,七大行贷款余额132.1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历年详情见附图2);增速比同期金融机构RMB贷款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比中小银行的高3.1个百分点。

(附图2)
第二,近期规模优先增长情况。首先从资产总额看,按监管口径,2024年末六大行总资产190.26万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同期银行业机构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比农金机构的增速高1.6个百分点。
2025年3月末,六大行季报合并口径总资产208.13万亿元,同比增长7.44%;同期合并口径各项贷款余额1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8.69%(各行详情见附图3),增速高于同期资产增速,表明当前大行将更多资产配置在信贷领域;而且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从机构看,一季度贷款同比增速相对最高是邮储9.79%,其次是农行9.74%,相对最低的是建行7.94%;不过后者也高于同期行业平均增速,所以说大行“规模优先”不是哪一家的战略,而是“英雄所见”的选择。
从结构看,当前大行信贷增长还有以下三点值得一提,由这三点可以看出,大行“规模优先”战略,不是在某个信贷领域,而是在全领域,包括从客群来看更为长尾化的个人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也包括从地域来看更为偏远化的县域贷款。
一是个人贷款。2024年末,六大行的个人贷款余额40.99万亿元,同比增长5.27%;市场份额合计49.5%,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
2025年3月末,六大行个人贷款余额41.95万亿元,同比增长4.52%,增速比同期各项个人贷款平均增速高1.52个百分点;零售贷款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至50.0%,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是“普小贷款”。2024年末,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26万亿元,市场份额42.8%,数值比2018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同期农金机构同类市场份额26.9%,比2018年下降15.0个百分点。
一季度以建行为例,2025年3月末该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20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其贷款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客户36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4万户;户均余额100.8万元。
三是县域贷款。这里主要以农行为例,2025年3月末该行县域贷款余额10.5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61亿元,同比增长12.58%,增速比其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2.84个百分点。

(附图3)
2 质量靠前
第一,从不良余额看。2025年3月末,六大行合并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5701.32亿元,比年初增加630.41亿元,同比增长7.24%,增速略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在经济上行、负债扩表等背景下,贷款需求较旺、贷款利率较高,信贷业务的规模、质量、效益“三角或可兼得”;当形势变化后,需求不足、利率下行,规模、质量、效益则可能出现“三角不可兼得”情形。
野叔认为,对于部分优势机构来说,仍然可以做到规模与质量的兼得。一方面是优势机构可以筛选相对优质的客户,从“分子端”确保信用风险基本可控;另一方面规模增长较快,从“分母端”可以起到稀释作用。
第二,从不良率看。3月末,六大行加权平均不良率1.27%,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详情见附图4),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数值尚未披露,野叔预测在1.48%左右)。
从机构看,相对最高的是工行和建行,数值均为1.33%,不过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相对最低的是邮储的不良率0.91%,但是比上年同期有所上行。
个人贷款不良率分析以交行为例。3月末交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2.20%,比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从绝对水平看,数值最高的是信用卡不良率5.02%,但是下降0.28个百分点;从相对升幅看,其中上升最为明显的是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1.94%,比上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

(附图4)
3 效益靠边
为什么在一定情形下,规模、质量、效益会出现“三角不可兼得”呢?因为在经济下行、利率下行、负债缩表、竞争加剧等背景下,如果要“保规模”,就需要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在负债成本相对刚性条件下,保卫净息差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收入和利润的明显增长很难保证。
如果要“保质量”,就需要“应核尽核”、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近年每年过万亿的核销金额就是如此;在本来收入增长已经放缓的背景下,能做到这点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利润增长也很难保证。近年大行收入和盈利的表现就是如此。
第一,从营业收入看。2023年六大行实现(合并口径)营收35306亿元,同比下降0.02%;2024年实现营收35212亿元,同比下降0.27%。
在连续两年同比下降的基础上,2025年一季度六大行实现营收9101.84亿元,同比下降1.51%,降幅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从机构看,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建行-5.40%,其次是工行-3.22%。
第二,从净利润看。2024年,六大行单一口径净利润13099亿元,同比下降0.47%。2025年一季度,合并口径净利润合计3499.41亿元,同比下降1.90%(各行详情见附图5)。从机构看,其中降幅较大的是工行-3.81%,其中是建行-3.64%。

(附图5)
第三,从收息率看。在2024年总收入中,六大行合计实现贷款利息收入38188亿元,同比下降0.72%;即使同期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10.81%,也没有改变利息收入下降的状况,直接原因就是收息率明显下行,利率影响大过规模影响。
2024年,六大行贷款收息率加权平均值为3.44%,比上年下降40个BP(各行详情见附图6);较低且走低的贷款利率,为大行赢得了更多客户与市场,同时也影响了其收入与利润,这就是缩表背景下规模与效益的难以兼得。
2024年,六大行净息差为1.44%,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比同期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低0.08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各行年化净息差分布区间为1.23%至1.71%,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行;野叔测算其加权平均值为1.34%左右。

(附图6)
野叔的结语
在大行选择“规模优先”的同时,一些中小银行也在如此抢占市场。例如,2025年一季度,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8.83%和14.69%,增速高于江苏省各项贷款10.1%的平均增速;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的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20.41%和14.29%,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浙江省各项贷款8.7%的平均增速。
由于目前上述4家机构净息差还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以及投资收益增长较好,所以今年一季度营收保持正增长,但是其中3家增速相对上年同期放缓。随着后期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其他营收大概率可能进一步放缓。
野叔认为,中小银行想要做到“规模优先”可能并不容易,首先是战略思路的问题,能否看清大趋势都令人怀疑,例如现在有的机构还在突出考核净息差(不是不要保卫净息差,而是不要过度强化)。其次是战略执行能力的问题,从客户服务到市场营销,从风险管理到成本控制,从员工管理到绩效激励,需要全面的能力提升才可以做好。(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