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男子4次参加高考,先后考上复旦、北大、清华,都因一恶习被劝退

成绩真的不能代表一切,有时候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会一片坦途,就像四川的“学霸”张非这样,他光是高考就参加了四次,曾经

成绩真的不能代表一切,

有时候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会一片坦途,

就像四川的“学霸”张非这样,

他光是高考就参加了四次,

曾经被北大、清华还有复旦等等名校录取。

这样的人按理说是非常抢手的,

但是他却因为一个坏习惯,

导致自己一直被劝退,那么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他家里并不算富裕,而且还他有个小毛病,

小时候,他因口吃常被同伴嘲笑,变得沉默孤僻。

为了逃避社交,他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展现出很强的天赋。

小学时,老师建议他跳级,

父母觉得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送他去了中学。

但新环境让他更孤立,同学的排斥让他更敏感。

他开始觉得,只有好成绩能让他有底气。

14岁初中毕业时,他和父亲吵架,为了报复父亲,

他在中考中故意考砸,去了一所中专,

他接触到网络游戏,

虚拟世界的成就感弥补了现实的空虚,但他也开始沉迷。

两年后,他因逃课和夜不归宿被学校开除,

父母很失望,但还是把他送回母校复读。

父亲和他约定,考上好大学就不管他玩游戏,

这次约定点燃了他的动力,也开启了他的高考故事。

他的高考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19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高考,

直接就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

但他当时心气非常高,只想要去北大。

后来他成功的进入北大,

2004年,被北大劝退后,

他考了又703分,成为一市得的理科状元,再次进入清华大学,

但这一次他依旧没有坚持到底,在校三年以后,他又被清华劝退,

但他仍然没有放弃高考,又以667分再次考进清华。

几次高考,他成绩都很亮眼,成了媒体报道的焦点。

他能屡次考高分,靠的是天赋和专注。

他学东西很快,复读时目标清晰,学习很投入。

每次失利后,他都能调整心态,重新开始。

2007年高考前,他拥有的时间非常紧张,只有短短的3个月,

但他还是凭着扎实的基础考了660多分。

他的故事激励了不少复读生,

但也有人批评他占用了名校名额,

甚至怀疑他为了拿高考奖金故意复读。

他的高考成绩很耀眼,但大学生活却成了他的低谷。

第一次进入北大后,他很快重拾网瘾,

沉迷于电子游戏,忽视学业。

他曾用一周完成老师布置的系统开发任务,

能力很强,但因为沉迷游戏,很多必修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

后来进入清华后,他想改过自新,避免挂科,

但他却经常缺课,没能修满学分,又被劝退。

2007年再次进入清华,他在一开始表现很好,

大二时还考了全院第一,

但母亲买的笔记本电脑让他网瘾复发,

导致挂科,最后勉强毕业。

他的大学失利主要是因为网瘾和自控力不足,

游戏对他来说不仅是娱乐,更是逃避现实的方式。

大学环境宽松,他缺乏约束,

自闭的性格也让他很难融入集体。

辅导员劝过他,母亲陪读,

心理医生也介入,但都没能彻底改变他的行为。

他的起伏人生背后有心理问题的影子,

心理医生认为,他一直生活在“玻璃房”里,

没经历过太多挫折和竞争。

优异的成绩让他习惯了领先,父母的保护让他更脆弱。

现实中的孤立和自卑让他沉迷网络,觉得那是“天堂”。

他对记者说过一些跳跃的想法,

比如想回到清朝改变历史,反映了他思维的不成熟。

他的情商问题也很明显,他不擅长表达,社交能力弱,

后来考研复试时因为答非所问没通过。

感情上的挫折,比如大学时被学姐拒绝,也让他更封闭。

这些问题不只是他个人的,也和家庭教育有关。

父母太看重成绩,忽略了他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

导致他在复杂环境里应对不了。

他的家庭在他的人生中很重要,

父亲很严格,每次他被劝退,父亲虽然失望,

但还是帮他找复读学校。

母亲更是不离不弃,清华读书时,

她辞掉工作去北京陪读,在饭店打工赚钱。

但她也有过失误,比如买电脑奖励儿子,结果导致他网瘾复发。

父母的付出和期待跟他的失利形成对比,他们在亲戚面前很没面子。

跌跌撞撞将近10年的时间,

在2010年的时候,他勉强从清华毕业后,

想考研究生,但两次都没成功。

他没能通过清华研究生初试。

但是他还是坚持考了两年,后来他在复试中因表达问题落选。

从那以后,他就断绝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于是他回到老家,考进一家事业单位,

成了一名普通职员,生活平静。

现在快40岁的他成熟了不少,远离了过去的争议。

现在的他工作认真,还参加过公益活动,

帮农村学生规划学业,像是在弥补当年的遗憾。

近几年他还回到母校分享经历,

鼓励学生珍惜机会,学会管理时间。

这个转变让人觉得欣慰。

他从“考霸”变成了普通人,或许是在跟自己和解。

他的天赋让人佩服,但失败也让人反思。

高考成绩好说明他很努力,但大学和社会需要更全面的能力。

网瘾、自闭、情商问题,这些短板不只是他一个人的,

很多高分学生也有类似问题。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教知识,

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父母的支持很珍贵,但得有科学的方式。

他的平凡生活可能是最好的归宿。

他用自己的方式走过了高光和低谷,最终找到了平衡。

社会对他的争议渐渐淡了,但他的故事还在提醒我们:

成功不只是分数,而是学会面对挫折,管好自己,踏实往前走。

他的人生像一部起伏的电影,从高考的耀眼明星到大学的失意少年,

再到现在的普通职员,他用四次高考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也因网瘾和心理问题付出了代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只是考高分,还得学会克制、管理自己。

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考霸”,而是让人更完整。

张非的平凡回归,也许是他跟过去告别的方式,

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一课。

参考信息:

北方网:“高考奇才”张非的另一面:有天分也敏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