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热搜上,杭州35岁程序员转行开网约车3年赚70万的故事刷屏了。有人惊叹“月入2万,比程序员还香”,有人质疑“拿命换钱值不值”,但鲜少有人问:为什么一个程序员要选择这样拼?为什么网约车行业成了中年人最后的退路?这看似励志的故事,撕开的恰恰是普通人“卷无可卷”的生存真相——没有躺平的资本,只能拼尽力气在生活的夹缝中挣一口喘息的机会。

一、70万的真相:不是“逆袭神话”,而是生存的孤注一掷
张先生的故事里,最刺眼的不是70万的数字,而是他每天工作12小时的日常:凌晨接单、车里睡觉、三餐不定、全年无休。他的“成功”背后,是拿健康换收入的赌局——腰椎劳损、生物钟紊乱、长期憋尿导致的慢性病,这些代价在新闻中被轻描淡写,却是无数网约车司机的真实写照。
更残酷的是,张先生的“高收入”已成行业特例。2024年多地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日均流水仅311元,即便每天跑15小时、全年无休,月收入也难以过万。平台抽成、油价上涨、无人驾驶竞争(如武汉的萝卜快跑每月300万单)让这个行业早已饱和,甚至被官方预警“慎入”。张先生的“70万神话”,更像是一场幸存者偏差下的偶然。

二、“春节不休息”的无奈:普通人的成功,是连崩溃都要算好成本
热搜关键词“春节没休息过”,戳中了普通人最深的共鸣。对张先生而言,假期不是旅游放松,而是订单高峰期。他曾说:“多跑一趟,家人就多一份保障。”这背后,是房贷、车贷、育儿、养老的四座大山——普通人连休息都是奢侈。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90后孙师傅为了春节订单选择异地过年,每天工作18小时,只为多赚几百元补贴家用;李师傅三年跑车落下腰椎病,最终因“钱没赚到,身体垮了”被迫退出行业。他们的努力不是励志模板,而是被生活推着走的无奈选择。正如网友评论:“普通人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把‘拿命换钱’和‘拿钱换命’的账算到了极致。”

三、当“奋斗”成为唯一选项:普通人真的还有退路吗?
张先生的故事引发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奋斗意义”的撕裂。支持者认为他诠释了“努力改变命运”,批评者则质问:“难道只有透支生命才算成功?”
但现实是,普通人的选择空间远比想象中狭窄。程序员遭遇35岁危机,实体店主因行业凋零转行,失业中年人涌入网约车赛道……这些“被动奋斗”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的残酷筛选。平台经济用“自由职业”包装高强度劳动,用“多劳多得”掩盖社会保障的缺失。当“努力”成为生存的刚需,普通人连喊累的资格都没有。

四、普通人的“成功学”该换剧本了:要赞美奋斗,更要拒绝牺牲
张先生值得敬佩,但我们不该止步于赞美苦难。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让普通人靠拼命才能活下去,而是让努力的人不必在“要钱”和“要命”之间二选一。
网约车行业的困境已敲响警钟:若平台继续压榨司机、忽视劳动保障,若社会默认“内卷”是唯一的出路,那么张先生的70万,只会成为更多人效仿的“高危样本”。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健康的职业环境,以及对“普通人”更宽容的评价体系——即便月入五千、按时下班,也能被认可为一种成功。

70万的故事,不该被简化为“努力就能逆袭”的鸡汤。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只有咬紧牙关的坚持。普通人的奋斗当然值得歌颂,但比歌颂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让奋斗者不必透支生命也能体面生活的世界。毕竟,真正的成功,从不是用健康账单换来的数字,而是平凡日子里那份“活着,并且好好活着”的底气。
你如何看待“拿命换钱”式奋斗?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卷入“内卷”黑洞?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