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实习成“人肉电池”:流水线月薪1500,学校中介合伙抽血

猎户座商业 2025-04-12 02:44:26
一、17 岁少年的流水线日记:实习 3 个月倒贴 500

“凌晨 5 点半,闹钟响第三遍才敢起床。车间里的 LED 灯比教室的亮三倍,照得人头晕。打螺丝的手速必须跟上传送带,慢 0.5 秒组长就骂人。” 这是深圳某电子厂流水线日记里的一页,作者小浩刚满 17 岁,是广东某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实习生。

和他同宿舍的 6 个男生,来自三所不同的职业院校,却过着几乎 identical 的生活:每天在贴满 “奋斗青春” 标语的车间站 11 个小时,午休蹲在厂区路边吃 10 元一份的盒饭,月底工资条显示 1580 元 —— 比正式工少 2300 元,比招聘广告上的 “综合薪资 4500+” 少了近三分之二。

“老师说实习是‘理论结合实践’,但我们每天重复的就是拧 2000 颗螺丝。” 小浩翻开手机相册,相册里存着入职第一天签的《实习协议》,甲方栏盖着 “XX 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的红章,乙方签名处是班主任代签的 “同意”。母亲曾打电话问工资,他撒谎说 “包吃包住每月 3000”,因为知道家里供他读职校已花光积蓄,更不敢说上个月因为 “产量不达标” 被扣了 300 元 —— 那是他每天多打 200 颗螺丝才挣回来的。

二、三层抽成链:从学校到中介的 “实习生生意经”

在职业教育圈,这门 “实习生经济” 早已形成成熟的利益链条。某业内人士透露,企业向中介支付的 “人头费” 通常是每人每小时 18-25 元,中介给学校的 “管理费” 是每人每小时 3-5 元,剩下的钱再按每小时 10-12 元发给学生。以小浩为例,他每天工作 11 小时(含 1 小时强制加班),每月 26 天班,企业实际支付约 5000 元,但到他手里只剩 1580 元,中间 3420 元被层层抽走。

学校为何热衷当 “中间商”?某中职院校后勤主任在酒后吐真言:“学生实习费是学校隐形收入的大头,一栋教学楼的翻新款,全靠几千个实习生凑出来的。” 更有甚者,部分学校与中介签订 “保底抽成协议”:无论企业给多少,学校固定抽走学生工资的 30%,美其名曰 “实习指导费”。而所谓的 “专业对口实习”,在电子厂、服装厂、食品厂的流水线面前,不过是招生宣传的噱头 —— 某机械专业班级 32 人,28 人被分配到手机组装线,剩下 4 人在仓库搬货。

中介的 “操作” 则更隐蔽。他们会在合同里设置各种扣款条款:“宿舍卫生不达标扣 50”“未提前 1 小时到岗扣 100”“产量缺口每 100 个扣 20”,甚至连厂区超市购物小票都能成为 “生活补贴” 的抵扣凭证。有学生算过账:如果严格按劳动法规定的实习生工资(不低于正式工 80%),他们至少应拿 4000 元,但经过 “管理费 + 违约金 + 服务费” 的三重剥削,最终到手不足四成。

三、毕业前的 “生死协议”:不实习就拿不到毕业证

“如果不签实习协议,班主任说‘社会实践学分不够,拿不到毕业证’。” 武汉某职校学生小雨展示了她收到的通知,PDF 文件里赫然写着:“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不得擅自更换;实习期不得少于 6 个月,否则不予毕业。” 这种 “毕业绑架” 让 90% 以上的职校生选择妥协,因为他们清楚:中职毕业证在社会上本就缺乏竞争力,如果再被学校扣发,等于断了最后的出路。

更有人性的黑暗藏在协议之外。某职校校长在动员大会上公开说:“企业反馈你们表现不好,春节就别回家了,留下来加班赶工。” 于是 16 岁的女生们在宿舍哭着给家里打电话,说 “春节加班有三倍工资”,却不知道所谓的 “三倍” 只是按每小时 12 元计算,实际加班费比法定标准少了 200%。而学校之所以敢如此强硬,是因为他们吃透了职校生的心理 —— 这些大多来自农村、中考失利的孩子,对 “权威” 有着本能的畏惧,更害怕被贴上 “不服从管理” 的标签。

四、被偷走的职业未来:当 “实习” 变成技能断层

在苏州某精密制造公司,技术总监老陈看着流水线上的职校实习生直摇头:“他们拧螺丝的手法比机器人还死板,问他们‘为什么这个部件要对角拧紧’,没一个人知道。” 本该是技能培养的实习期,却沦为简单重复劳动,导致学生毕业后既没掌握岗位技能,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情。更严重的是,长期超时工作和精神压迫,让很多学生患上 “流水线 PTSD”:听到传送带的噪音就手抖,看到电子厂招工广告就反胃。

这种 “技能断层” 正在反噬职业教育本身。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中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仅 37%,比五年前下降 22 个百分点。一位从流水线逃离的学生说:“我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想再回车间被当机器使唤。” 当职业教育变成 “劳动力批发站”,伤害的不仅是学生个体,更是整个制造业的未来 —— 那些本该成为技术工人的苗子,正在流水线的强光下逐渐枯萎。

五、谁来堵住 “吸血链”?实习生权益保护不能靠 “自觉”

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涉事学校都能拿出 “校企合作协议”,所有中介都声称 “符合行业惯例”,所有企业都表示 “实习生管理有难度”。但翻开《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写着 “实习报酬不得低于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 80%”“不得克扣或拖欠”,现实却是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问题的症结在于监管缺失。当学校、中介、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习生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议价能力,劳动监察部门又难以介入校园内部的 “特殊合作”。有律师建议:建立实习生工资透明化平台,要求企业直接将工资打入学生个人账户,切断中间抽成渠道;将实习合规性纳入职业院校评估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更重要的是,要打破 “毕业绑架” 的潜规则,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实习单位的权利。

尾声:1580 元月薪背后的教育之痛

小浩的父亲在电话里说:“砸锅卖铁供你读职校,就是想让你学门技术,不是去打螺丝。”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所有关心职业教育的人心里。当 “技能改变命运” 变成 “实习剥削青春”,当职校生沦为流水线的 “人肉电池”,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批年轻的产业工人,更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

那些在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动作的少年,本应在实训车间调试机床、在实验室绘制图纸、在师傅身边学习真本事。他们的青春不该被明码标价,他们的未来不该被层层克扣。或许,是时候该问问:当教育变成生意,当实习变成剥削,我们培养的到底是技能型人才,还是行走的 “人力商品”?

0 阅读:0

猎户座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