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媒体《独立军事评论》发表了一篇关于中美可能在台海爆发冲突的分析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文章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中美在台海战争的较量,究竟谁胜谁负不清楚。但至少解放军想要光凭现役的200万士兵,就想战胜美国的话,是不太现实的,至少需要加入第二国防线。"
乍一听,这话像是唱衰中国军力,但细琢磨,俄罗斯这是另有所指。
一边看似客观分析军事形势,一边暗戳戳地期待中美在台海热起来,好让美国焦头烂额、顾此失彼。毕竟对俄罗斯来说,美国精力被分散越多越好。
不过撇开俄罗斯的小算盘不谈,这个"第二国防线"到底是啥?为啥俄媒觉得它这么关键?它真能成为中国在台海冲突中制胜的法宝吗?

咱们国家的国防体系,除了正规军(解放军现役部队)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预备役和民兵系统,这就是俄媒所说的"第二国防线"。
这个系统可不是摆设,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实战基础的。
在淮海战争时期,就有多达500多万民工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在抗美援朝时期,也有全民在保障后勤。
这种全民参战、全民支前的模式,是我军的传统优势,也是我们打仗的一大法宝。
这种传统优势如今已与现代国防体系深度融合。
我国《国防动员法》明确规定,国家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原则储备后备力量。这些预备役人员平时就会定期训练,随时保持战备状态。
除了人员储备,中国还有遍布全国的工业转化能力,上万家企业随时能转为战时状态,许多汽车厂可以直接转产军用装备。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中国能迅速将民用生产线变成军工生产线,快速补充前线消耗的装备和物资。
这种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是我国在现代战争中的一大优势。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简单比拼兵力多少的时代了,而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尤其是高技术战争,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首先,现代战争消耗巨大。
就拿俄乌冲突来说,双方每天消耗的弹药量都是惊人的,动辄上万枚炮弹、上百枚导弹。
这种消耗强度下,光靠军队现有的库存肯定不够,必须有强大的后方生产能力持续补充。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即使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俄罗斯,在持久战中也会面临弹药短缺和装备消耗的困境。
所以,谁能持续不断地生产弹药、装备、后勤物资,谁就能在持久战中占优势。

其次,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要求极高。
一支现代化军队要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燃料、食品、医疗物资等后勤补给。在台海这种复杂环境下作战,后勤线很容易被截断,这时候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保障前线需求。
这正是中国"第二国防线"的核心价值。
再者,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无人化、智能化时代。
俄媒分析说:"就算到时候,解放军生产出再多的坦克装甲车,在抢滩登陆时,依旧会被美军的无人机蜂群战术,给一个个点掉。"所以,光靠传统的地面部队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无人作战系统配合。
而在无人机领域,中国恰恰有着全球最大的产业链优势,连俄媒都承认"全球最大的无人机产业链就在中国",多年我国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这种压倒性的产业优势,可以在战时迅速转化为军事优势。
2024年中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1215亿元,农林植保、测绘勘察和安防监控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81亿元、268亿元、157亿元,分别占整体市场的23%、22%和13%。
这些民用无人机厂商,战时可以快速转产军用无人机,形成源源不断的生产能力,这就是为啥俄媒觉得会中国的"第二国防线"这么重要。

说句实在话,美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确实很强,尤其是海空军方面,但他们最怕的不是中国有多少现役军人,而是中国有多少工厂能转产军需物资。因为他们太清楚了,现代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美国的"二战辉煌",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强大的工业生产力。
当年美国汽车厂停产民用车,全力造坦克和军车;电器厂不造冰箱,改造弹药;连内衣厂都改行生产降落伞。
正是这种全面工业动员,让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源源不断地为盟军提供物资。

如今,情况反过来了。
美国制造业大量外流,工业基础薄弱,军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当前美国军工产业面临产能不足问题,在高烈度战争中很可能出现弹药和装备短缺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中国无人机产业链不仅规模庞大,还能在技术上不断突破。2016年到2023年期间,无人机核心部件激光雷达单价从2万美元降至299美元,高精度GNSS模块成本下降95%,这意味着中国可以以远低于美国的成本,生产大量无人机,形成数量优势。
这种产业优势一旦转化为军事优势,美国就真的麻烦了。
想想看,如果台海爆发冲突,美国的无人机可能每天损失几十上百架,而中国的生产线却能日产上千架。时间一长,美国就会陷入无人机"供应链危机",而中国则能持续保持作战能力。
这种工业优势,加上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战略,构成了美国最难应付的挑战。

为啥这么说?这得从美国的作战思维说起。
美国习惯了"超级大国"式的作战模式,就是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和专业军人打"干净利落"的战争。他们的战争理念是"速战速决",尽量减少自身伤亡,通过技术优势取胜。
但面对中国这样有着庞大人口和工业基础的国家,美国这套玩法就不灵了。中国不仅有正规军,还有强大的预备役和民兵系统,更重要的是有举国体制下的工业动员能力。这就让美国的传统优势大打折扣。
还有就是民心士气问题。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民众对于战争的容忍度有限,特别是伤亡数字上升后,国内反战情绪就会高涨。而中国有着强大的爱国主义传统,一旦涉及核心利益,全民参战的意志是不容小觑的。

俄媒说中国需要"第二国防线"才能战胜美国,但反过来看,美国其实更需要类似的能力,然而他们没有。
先说地理劣势。台湾离美国本土多远?一万多公里!而离中国大陆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这种地理差距意味着美军需要漫长的补给线,而这种补给线极易被中国的反舰导弹和潜艇攻击。断了补给线,再精锐的部队也只能干瞪眼。
再说后勤压力。美军装备虽精良,但后勤需求也巨大。一架F-35战机每飞行一小时,需要的维护时间高达50小时。如果美军大规模介入台海,他们的后勤系统能撑多久?能保障多少架次的飞机出动?这都是大问题。
最关键的是国内支持度。美国人民会支持为台湾打一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战争吗?尤其是当美军士兵在前线阵亡,美国经济因战争支出而下滑时,美国国内的反战声音肯定会高涨。美国政府能否抵抗这种压力,坚持长期作战?
有美国专家就直言不讳,一旦中美爆发冲突,美国反而会先扛不住。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今年3月也明确表态:"奉劝美方不要用自身的霸权逻辑镜像中国,不要用过时的冷战思维看待中美关系,不要以战略竞争为名行对华遏制打压之实。中方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无论是关税战还是贸战,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都打不得也打不赢。"

俄媒虽然是站在自己角度发表观点,但确实提醒我们要重视"第二国防线"建设。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首先,军民融合得从口号变成现实。
军民融合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搭建平台、打通渠道、共享资源。
说白了,就是让军工技术能进民企,民企技术能进军工。比如华为的5G技术用到军事通信里,大疆的无人机技术用到军用侦察上。这种双向奔赴,才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一呼百应。
其次,预备役系统要提质升级。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系五花八门,从武装力量到科技力量,从交通到信息,啥都有。
但关键在于这些体系得真管用。就像家里的灭火器,不能等到火灾时才发现早就过期了。预备役部队平时就得有真枪实弹的训练,战时才能快速变成一支精锐之师。

第三,在无人智能战场上抢占先机。
现代战场上,无人机对抗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较量阶段。谁能在人工智能、蜂群控制、抗干扰通信这些领域领先一步,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
看看俄乌战场就知道,一架廉价无人机炸掉的可能是价值上千万的坦克。我们必须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资源,确保技术上的绝对领先。
最后,全民国防意识得跟上。
国防不是军人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从中小学的国防教育课,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从企业的军民融合项目,到社区的民防演练,都是在为国家安全筑牢人民防线。
当每个公民都把国家安全放在心上,这个国家才是真正安全的。
在这四个方面同步发力,我们的"第二国防线"才能从理论变为实践,在关键时刻真正顶得上、打得赢。

俄媒这番话看似是在泼冷水,但实际上点出了一个现代战争的基本事实:没有任何国家能仅靠现役军队赢得大规模持久战。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学到了这个教训,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重复了这个错误,如今俄罗斯在乌克兰又一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现代战争是全国家、全社会的战争,谁能更好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谁就更有可能获胜。
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制度优势。
从淮海战役到抗美援朝,中国人民都展现了强大的全民动员能力。今天的中国,在军民融合战略指导下,这种优势已经与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深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国防体系"。
所以说,俄媒提出的"第二国防线"理论,虽然角度有些偏颇,但确实抓住了中国国防体系的一个关键特点。
在可能的台海冲突中,决定胜负的不仅是现役军人的数量和装备的先进性,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动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而在这方面,中国的优势恰恰是美国所不具备的。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5年3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2025年3月6日.衡阳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2023年8月.百度百科,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025年.证券时报, "突破一万架、超过一万家、迈向万亿级——'领飞'低空赛道 中国无人机产业整链崛起",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