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80岁时,齐邦媛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巨流河》,这也是读者公认的带着沉重历史气息的巨作。
在这本书中,齐邦媛写了祖国的过去,也写了自己的过去。

年少时,她邂逅了一生恋恋不忘的那个人,从此之后,她的人生也被打上了烙印。
有人想把她和爱人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让他们被更多人知晓,齐邦媛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她和恋人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晚年时的齐邦媛会拒绝荧幕改编?

齐邦媛永远不会忘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段岁月,当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
而她却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遇到了最惊艳的人。
那时候,她和哥哥在南京上学,一家人时刻关注着外界局势的变化。

有一天,哥哥带回来了另一个小伙子,告诉家人,这是自己要好的朋友。
这个小伙子名叫张大飞,长得高高大大,面容十分英俊。
但不像齐邦媛的哥哥一样阳光开朗,反而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像是有很多心事。

后来齐邦媛才知道,张大飞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家庭往事。
他的父亲是一名奔走四方的爱国人士,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日事业,并且在行动中被日本人所注意,最后死在了侵略者的手中。
国仇,家恨,桩桩件件都不能忘记。

从那之后,国家的衰落,父亲的死亡,就成了张大飞心中化不开的阴影。
他经常把抗日救亡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最大的人生理想。
为了完成这个理想,为了祖国河山完整,为了人民幸福生活,就算付出生命,他也在所不惜。

小小的姑娘最是有着英雄情结,所以看到浑身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张大飞,齐邦媛很难压抑住自己明显的好感。
在她关注张大飞的时候,张大飞也注意着她。
她和哥哥的朋友们一起出游时,张大飞总是关心她的状况,在她走不动的时候,伸出手搀扶一把。

在她脱离队伍的时候,独自一人找到无处彷徨的她。
两颗年轻的心在不知不觉间越靠越近,但张大飞却并没有主动表露过自己的情感。
他不是个毫无挂念的人,在考虑个人问题之前,他首先考虑的是国仇家恨,是更加宏观且沉重的命题。

所以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居无定所,生死也无法保障,没有办法给心爱的姑娘幸福。
如果陪伴在齐邦媛身边的人注定不会是他,那么他希望自己至少不要让姑娘太伤心。
可是汹涌澎湃的感情又哪里是理智能够压制的?

在他们各自奔赴新的生活环境,为了未来的事业而努力时,他们经常通信。
在信中事无巨细,什么都谈,成为了对方最贴心的存在。
张大飞在国外参加飞行培训,和笕桥航校的同学们一起,用行动实践报国的理想。

除了一些机密问题不能谈论之外,他会向齐邦媛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享自己的心情。
他们像恋人一样鸿雁传书,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某些情感,但双方都能体会到彼此的内心。
然而,只要一想到未来,张大飞的心情还是会非常沉重。

他把自己的身体许给了国家,就像笕桥航校的校训一样。
要把身体当成与飞机炸弹一样的武器,在必要的时候,和敌人的阵地同归于尽。
既然如此,那他就没有资格再给予齐邦媛任何的承诺。

后来集训完成,张大飞回到祖国,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他还是在工作间隙抽出时间,专门去见了一次齐邦媛。
印象中那个娇娇小小的女孩子,多年不见,早就已经长成了大姑娘。
看着齐邦媛,张大飞只觉得感慨万千,爱意在心头,说却没法儿说出来。

而和张大飞久别重逢,齐邦媛也很是激动与紧张。
这是她的心上人,是她的英雄,虽然她知道,英雄不仅仅只属于她一个人,但能有片刻的相处,她好像也心满意足。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点儿也不贪心,也没有办法去贪心。

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直到张大飞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两个人都还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好多话没有讲。
不过来日方长,齐邦媛很乐观,她相信,自己和心爱的人一定还有未来。
只可惜,张大飞知道,自己没有未来了。

1945年,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为了掩护战友,张大飞驾驶战斗机和敌人周旋良久,最终不幸牺牲。
他给齐邦媛的哥哥留下了一封遗书,里面有一句话,让很多见到遗书的人都印象深刻,他说:
“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放不下。”

很难想象,张大飞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的,他恐怕是像在凌迟自己一样,剖白这份内心。
虽然从来不敢表达,但他从来没有在言语或者行动上否认过自己对齐邦媛的爱意。
可是正如他所言,他拿不起来,因为国家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军人还需要履行自己的天职。

了解他们爱情故事的人,尚且会因为这句话而心痛不已。
所以我们同样很难想象,当当事人齐邦媛见到这份遗书的时候,内心又会是怎样的肝肠寸断。
这段感情在她生命中的羁绊有多深呢?

后来齐邦媛辗转了很多地方,也见到了不少的人和事,但张大飞永远在她心中拥有最重的分量。
同时她也知道,抗日救亡的过程中,有许多像张大飞一样的中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舍弃了自己的幸福。
用生命中最后一点光和热,去成就祖国的明天。

所以她把所见所闻所感全部用笔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巨作《巨流河》。
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同时也用她的第一视角去再现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国,以及勇立潮头的中国人民。

翻阅了这本书的读者,很难不对齐邦媛和张大飞的爱情故事念念不忘。
一对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外人感到无比的遗憾,甚至痛彻心扉。
有的编剧和导演主动找到齐邦媛,希望能够把她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但是,齐邦媛却不愿意。
万一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或者观众的口味,主创对故事做了改头换面的改编呢?一场悲剧,不可能变成圆满的结局。
万一电影真的拍出来之后,有观众对人物指手画脚呢?她的英雄,就算孤独地长眠在地底,也不能去承受虚无缥缈的指责或者攻击。

他们的故事,就让她独自一人回味,或者让那些能够通过文字真正读懂她内心的人,和她一起共鸣好了。
1999年,齐邦媛专程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找到了张大飞的墓碑。
一座四方的墓碑底下,埋藏着她那高大英俊的恋人。

这是两人的再一次相逢,可和从前的区别是,她在外面,而张大飞在里面。
一时之间,一向坚强的齐邦媛再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她不再隐忍,不再逼迫自己,而是放任眼泪流了满地,放任心中的伤痛无限蔓延。

这是她的故事,也是贯穿了她大半生的深重烙印。
因为爱着张大飞,因为珍惜着这份感情,所以她拒绝了一切让自己出名的机会,守着那份感情慢慢咀嚼。
若张大飞泉下有知,他不会后悔牺牲奉献,却也一定会为自己爱着的人而心痛。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齐邦媛与张大飞:战火中消逝的爱情——《各界》 2017年第13期94-96,共3页

2、齐邦媛与张大飞:不是初恋,是回忆——《各界》 2018年第15期12-15,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