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万里:只有分田到户,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要学小岗,不能学大寨

大寨精神与小岗实践:农村改革的双子星早在1953年,陈永贵,这位富有远见且意志坚定的领头人,就引领大寨村民踏上了一段宏伟
大寨精神与小岗实践:农村改革的双子星

早在1953年,陈永贵,这位富有远见且意志坚定的领头人,就引领大寨村民踏上了一段宏伟的“十年造地征程”。他们的宏伟目标,是将那片被当地人戏称为“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土地,通过不懈的耕耘,蜕变为肥沃的丰收之地。大寨,这个偏远且自然条件恶劣的小村落,就此开启了艰难却满怀希望的土地变革之旅。

陈永贵心里明白,要改变大寨的面貌,任务艰巨。但他更坚信,唯有勇于挑战,方能迎来转机。他身先士卒,亲自率领村民投入到改坡地、修筑闸山沟、精耕细作等一系列既科学又艰辛的劳作中。那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机械助力,全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但大寨村民无惧艰难险阻,以苦为乐,用双手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

他们将坡地改造成梯田,修筑闸山沟以防水土流失,精耕细作以提升土壤肥力。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大寨人的聪慧与汗水。历经数年的不懈奋斗,那片曾经的荒地终于焕发新生,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良田”。大寨,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地方,在土地的变革中迎来了农业的春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大寨精神:自力更生铸辉煌

1963年3月,大寨的辉煌成就逐渐吸引了山西省委的瞩目。陈永贵作为大寨的代表,受邀在山西省劳模会上分享经验。他深情地讲述了大寨人如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改造土地,如何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他的讲述,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省委随即提出了“学大寨”和“一带二”的响亮口号。会后,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学大寨、树榜样、一带二、一片红”的比学赶帮超热潮。大寨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传扬,成为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同年8月,大寨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功抵御了特大洪灾的侵袭。洪水肆虐,但大寨人没有退缩,他们齐心协力,共筑防洪大堤,守住了来之不易的良田和家园。11月,省委首次将大寨誉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对大寨和陈永贵进行系列报道。大寨的旗帜更加鲜明,全省学大寨的热潮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典范”,“我国亿万农民的方向标”,大寨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它不仅是山西的自豪,更是全国农业发展的楷模。大寨是“中国发展农业和走自己道路的典范”,它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条件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

然而,大寨典型涌现后,党内对于如何认识和学习大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见解。领导人倡导的重点并不完全一致,各地的理解亦有所差异。一种观点是将大寨视为生产典范,强调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发展农业。这种观点认为,大寨的成功在于其科学的土地改造方法、团结一心的集体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是应当肯定的,也是值得全国推广的。

另一种观点则主要从政治角度来审视大寨,坚持以“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来衡量大寨,主张学习大寨“政治领先”,坚持“两条道路的斗争”,大力开展群众运动,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大寨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农业生产上的成果,更在于其政治上的坚定和群众运动的热烈。然而,这种观点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过分强调政治和群众运动,往往会忽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和科学依据,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实践已经证明,将大寨视为生产典范,学习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正确道路。而大搞群众运动、忽视科学规律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就在大寨精神在山西乃至全国广泛传扬的同时,另一个地方的农村改革也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凤阳县梨园公社严岗大队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实践。

小岗实践:大包干引领新变革

小岗生产队,作为凤阳县梨园公社最贫困的一个生产队,长期以来一直饱受饥饿和贫困的困扰。村民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如同烈火般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

1978年的寒冬,小岗生产队迎来了转机。万里等领导深入小岗,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情况。他们目睹了村民们的贫困和困境,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迫切渴望。万里深情地说:“像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只要能让群众吃饱肚子,能增产,不管什么办法都可以尝试。”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小岗农民的心田,也点燃了他们希望的火花。

起初,全队20户人家被分成4个作业组,试图通过集体劳作来提高生产效率。然而,效果并不如人意。后来又分成8个组,但仍然不尽人意。面对困境,生产队的社员们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深知,只有打破传统的集体劳作模式,才能找到适合小岗的发展之路。

终于,有人大胆地提出了包干到户的想法。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包干到户,意味着农户对承包土地上的产出拥有直接的支配权,不再需要经过集体组织的统一核算和分配。农户只需承担每份承包土地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和收购任务,以及向集体组织交纳土地承包费,剩余的部分则全部归农户所有。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让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曙光。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搞大包干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小岗队的农民们深知这一点,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他们将全队517亩土地按人包到户,10头耕牛也评好价,两户包一头。国家农副产品交售任务、还贷任务、公共积累和各类人员的补助款,也都按人包干到户。包干任务完成后,剩余的部分全部归农户所有。

这种“大包干”模式深受农民喜爱,他们形象地称之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农民们对于大包干的热爱和支持,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随着“大包干”在小岗生产队的成功实践,这种生产模式逐渐在凤阳县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劳作模式,让农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农村经济逐渐迈开了向市场化转型的步伐,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大包干”的成功实践也对传统体制下的城市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们对于工业品、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的渴望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这股力量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程。城市改革在此背景下,巧妙地借鉴了农业领域“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仿佛一股清风,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包产到户”的显著成效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城市企业改革的方向。众多企业从中汲取灵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包字进城,一包即活”成为了那个时代改革浪潮中的生动写照。城市企业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双响炮共鸣:农村改革的宝贵经验

大寨精神和小岗实践,是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的两颗耀眼明珠。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农村改革方向和路径,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经验。大寨精神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全国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而小岗实践则打破了传统的集体劳作模式,让农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推动了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步伐。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大寨精神和小岗实践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我们要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