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刘湘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因情绪波动过大而离世;也有人猜测是蒋介石暗中加害所致;还有人推测他是因受到极度惊吓而丧命。
【刘湘与蒋介石看似亲密,实则互相利用】
1920年,四川省开始实施自治政策。次年,刘湘被推举为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从而确立了他在四川的最高领导地位。
1926年,刘湘在四川公开表态支持北伐行动。当时担任北伐军最高指挥的蒋介石随即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的指挥官。次年,刘湘又接任了四川省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
当时四川的军政大权分别由刘湘和刘文辉掌控,刘湘主要负责军事,刘文辉则管理政务。然而,两人各自占据不同的势力范围,彼此互不干涉。由于刘湘控制了川东的水陆交通枢纽,刘文辉从国外采购的军火,大部分都被刘湘的手下截留。
刘文辉对运输通道的控制权感到极度焦虑,迫切寻求夺取的方法。与此同时,刘湘对刘文辉占据的富裕地区也虎视眈眈,一直盘算着如何将他驱逐,以实现自己统治四川的雄心。两人的明争暗斗,恰如中国古语所言“一山不容二虎”,彼此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在战场上,勇气往往决定胜负。刘湘率领的部队大约有10万人,而刘文辉则拥有12万兵力。尽管刘文辉在军事上占据上风,但在政治手腕上,他却不及比他年长6岁的堂侄刘湘。
刘湘擅长与国民政府搞好关系,尤其是对蒋介石,他表现得比刘文辉更主动。刘湘懂得揣摩蒋介石的想法,经常表态完全服从“中央”的命令。蒋介石对此并不深究刘湘是否真心,只要他表面上愿意靠拢“中央”,双方就能各取所需。因此,在各种场合,蒋介石都会公开表示支持刘湘。
刘文辉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正值壮年,性格冲动,经常在公开场合批评蒋介石。
1932年6月,刘湘为对抗刘文辉,策划了一项名为“安川计划”的策略,并提交给蒋介石审批。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联合多方力量,对刘文辉实施包围打击,旨在剥夺其军权,夺取其控制区域,并罢免其主席职务。
四川的刘湘和刘文辉互相争斗,蒋介石看到这局面,心里乐开了花。他马上提笔给刘湘写了一封信,对刘湘的计划赞不绝口。刘湘收到信后,当然很高兴。不过,他心里又犯嘀咕:蒋介石会不会也给刘文辉写了信?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先观察局势再作打算。两个月很快过去了,蒋介石发现刘湘那边毫无反应,便秘密发电报催促他行动。
如果能确保在短时间内搞定刘文辉,那就放手去干,不用犹豫。
收到电报后,刘湘的信心明显增强。显然,蒋介石全力支持他。当晚,刘湘迅速召集军事会议,会上他指出:“除了我们自身的10万兵力,还有28军、29军、20军以及四川边防军等部队,总兵力约24万,是刘文辉部队的两倍。”
刘文辉处事灵活,与周边的小军阀们关系融洽。这次,他打算整合多方力量,与刘湘展开对决。尽管刘文辉清楚,为了争夺四川的控制权,与刘湘的冲突不可避免,但目前并非最佳时机,因为他仍处于实力积累阶段。
刘湘深知刘文辉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且后者控制的地盘资源丰富,拖延时间只会增加变数。虽然刘文辉亲自上门示好,试图以情动人,但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刘湘最终还是难以抗拒诱惑。
1932年10月1日,刘湘与刘文辉的军队开始激烈冲突。这场战事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30万,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最终,刘湘在这场对决中取得了胜利。
刘湘成功整合了四川各地的势力,圆了他的"四川王"梦想。在解决刘文辉的问题后,他接到了蒋介石的指示,要求他统领四川的军阀部队,阻击正进入四川境内的红四方面军长征部队。
1933年10月,刘湘集结了四川各地的军阀势力,计划在三个月内清除活跃在川陕地区的红军部队。他调动了约20万兵力,将这些部队划分为六路,并分别任命邓锡侯、刘存厚、杨森、田颂尧、王陵基和李家钰担任各路的总指挥官。
刘湘本以为能轻易击溃红军,结果事与愿违。他手下的部队人数虽多,却并非他的亲信。这些将领个个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打起仗来自然不会全力以赴。
刘湘为了整合各地军阀势力,想出了一个策略:任命他的“智囊”刘从云为新成立的“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的负责人。
特别要提到刘从云这个人。他小时候念过几年书,长大后跟一个算命先生学了些占卜技巧。刘从云脑子灵活,对算命很有心得。平时不少有钱人和地主都来找他算命,他的预测通常很准确。这样一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家开始叫他“刘神仙”。
"刘神仙"在省内名声显赫,前来求教的人源源不断,他的学生遍布四川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传闻在他四十岁生日时,收到的贺帖数量高达两万份。
历史资料显示:
在四川地区,无论大小军阀,几乎都以“刘神仙”为尊。川军内部,营级以上的军官中,有九成都是他的弟子。尽管这些军阀之间明争暗斗不断,但面对“刘神仙”,无人敢有半点不敬。
刘湘借助“刘神仙”的名义,试图让各地军阀统一行动,听从他的指挥。然而,“刘神仙”一上任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公然发号施令。这种行为很快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
看到形势不妙,"刘神仙"立刻打包行李,搭乘航班逃离了现场。
刘湘在战事中失利,心情十分沮丧,便给蒋介石发去电报,主动提出辞去职务。蒋介石收到刘湘的辞呈后,立即进行了安抚。实际上,蒋介石并非真心想挽留刘湘,只是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替代他的位置。
刘湘委派邓汉祥前往南京,向蒋介石传达几项具体诉求。他明确表示,如果蒋介石拒绝这些要求,他将立即辞去所有职位。
当前形势下,四川地区除了刘湘之外,无人能够独当一面。蒋介石自然不会允许刘湘卸任,他需要继续借助刘湘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1934年10月,蒋介石发来电报,邀请刘湘前往南京会面。收到电报后,刘湘感到不安,立即召见邓汉祥,商讨与蒋介石会面的具体安排。
邓汉祥指出:
蒋介石打算借助你的力量来拦截红军北上,希望借此让川军和红军相互消耗,削弱双方实力。与此同时,他还会以阻击红军为理由,派遣大量部队进入四川,借此机会控制整个四川地区。
刘湘轻轻呼出一口气,低声说道:
当前形势对我们来说非常棘手,蒋介石和共产党都不是我们能轻易对抗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权衡利弊,选择相对较小的威胁来应对。
随后,刘湘和邓汉祥一同前往南京。初次会面时,蒋介石表现得异常热情,而刘湘则刻意装出一副迟钝的模样。其实,两人心里都各有盘算,暗地里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在会谈开始后,蒋介石委派了心腹杨永泰和张群等人与刘湘进行沟通。他们向刘湘传达了蒋介石的几项主要意见。
当前,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力量正向四川集结。为应对这一局势,决定继续由刘湘担任“剿匪总司令”一职。然而,仅凭四川一省之力承担如此重任,显然难以确保成功。为此,蒋介石计划派遣十个师的中央军进入四川,协助当地部队进行作战。这些进入四川的中央军以及四川本地的各支部队,都将统一由刘湘指挥调度。
在军事开支和武器供应方面,中央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
刘湘洞悉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果断回绝了他的提议。蒋介石见刘湘立场坚定,不愿把事情闹僵,便放弃了派遣部队进入四川的计划。最后,蒋介石仅安排了一个参谋团队前往四川协助工作。
1936年春天,刘湘与红军的三年对峙宣告结束。尽管红军撤离了四川,但蒋介石对刘湘的“围而不打、送客出门”的策略极为不满。他原本计划在四川迫使刘湘与红军展开决战,但这一图谋最终未能实现。
【刘湘一心动员川军抗日,蒋介石趁机瓦解刘湘军队】
1936年夏天,陈济棠与桂系军阀联手,发动了针对蒋介石的武装反抗。得知此事后,蒋介石在深夜紧急发电报给刘湘,命令他公开谴责陈济棠的行为。
邓汉祥向刘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认为四川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分析,蒋介石和两广势力正在交战,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元气大伤。无论哪一方获胜,为了巩固自身地位,都不得不寻求四川的支持。因此,四川在这场冲突中处于有利位置,可以从中获益。
刘湘听完后表示反对,认为蒋介石不抗日的行为会失去民众支持,我们应立即支持两广地区,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如果两广地区失败,四川将更难以对抗蒋介石。
随后,刘湘指示邓汉祥拟写一份文件,要求措辞上让两广方面显得并非在支持蒋介石,但同时也要对蒋介石保持表面上的应付态度。
在发出一份含糊其辞、试图调解矛盾的通电后,刘湘迅速暗中召集了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两广地区反对蒋介石的行动。
会议中,多数与会者主张迅速采取行动,效仿两广地区的做法,对成都的中央军校和重庆的行营进行包围。
邓汉祥表示,他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但在具体行动上需要谨慎对待。他指出,蒋介石长期以来惯用分化手段来对付地方势力,至于陈济棠的部下是否已经被蒋介石拉拢,现在还无法确定。如果立刻采取行动,万一两广内部出现分裂,导致不战自溃,我们反而会陷入被动。这样一来,蒋介石的注意力肯定会转移到四川,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刘湘认可邓汉祥的观点,决定先观察形势发展再做定夺。然而会议结束后,他立即调遣部队向成都和重庆方向集结,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这一军事部署迅速被情报人员察觉,并迅速向蒋介石进行了汇报。
正如预料的那样,陈济棠刚发布通电,他的部下余汉谋就倒向了蒋介石,广东的空军几乎全部被带走。蒋介石没有动用一兵一卒,陈济棠就迅速垮台,连夜逃往香港。
形势突变,刘湘一时不知所措。他立刻找来邓汉祥,派他前往南京,探探蒋介石的底细。
邓汉祥抵达南京后,蒋介石指着地图,怒气冲冲地表示:“我一直善待刘湘,没想到他竟在深夜调动部队,支持陈济棠对抗中央政府。”
邓汉祥早有准备,他解释调动军队是为了打击土匪,并非支持陈济棠。他还提到,四川局势复杂,反对刘湘的力量不少,这些人散布谣言、恶意攻击是常有的事。
蒋介石听完后,态度逐渐平静下来。接着,他吩咐邓汉祥向刘湘传达:“要不是我一直信任他,四川早就乱套了。我不会被那些流言蜚语影响。”
尽管蒋介石表面上言辞平和,但他内心对刘湘的不满早已根深蒂固。两人之间的嫌隙并非一时之起,而是源于长期的矛盾积累。蒋介石的言语虽未直接表露敌意,但其态度和行动已透露出对刘湘的疏远与不信任。这种隐忍的敌意逐渐演变为难以化解的怨恨,成为两人关系中的一道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在蒋介石心中愈发强烈,最终成为他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6月中,蒋介石为了削弱刘湘的势力,专门搞了个"整军"计划,重点就是缩减四川的军队规模。他让刘湘7月1号到重庆参加这个整军会议。
得知刘湘计划前往重庆的消息,他的主要将领们纷纷表示不赞同。三位旅长甚至当场下跪,含泪劝阻:“您这一去,无异于自投罗网,要是被扣押了,我们该如何是好?”他们担心此行会重演鸿门宴的历史,给整个部队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经过私下讨论,刘湘判断被蒋介石拘捕的风险较低。抵达会议现场后,会上正式宣布:
川军各部队的规模将削减百分之二十。
高级军官的任命权集中在中央,具体来说,团长及以上级别的军官职位,均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选拔和委任。这一机制确保了军队高层领导的管理和指挥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从而维护了军队的统一和纪律。通过这种直接任命的方式,中央能够有效地实施对军队的领导和控制,确保军队行动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政策保持一致。
川军士兵的薪饷,每月由军政部派专人到场核实后发放。
蒋介石巧妙地夺取了川军的控制权,包括人事安排和财政大权。面对这一局面,刘湘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避免与蒋介石发生正面冲突,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刘湘立即向蒋介石发电报,主动请战。当时,刘湘已全力投身抗日斗争,但蒋介石却暗中盯着他手下的50万军队。
战事尚未打响,刘湘的两个集团军已被蒋介石调拨给了其他将领。刘湘对此极为愤怒,担心若战事拖延,他剩余的部队也会被蒋介石逐步收编。尽管身患重病,刘湘仍决定亲自率军出川,亲自指挥作战。
【刘湘神秘之死,遗孀认为是蒋介石所害】
11月23日,刘湘在指挥抗日前线时,因胃病突然发作,大量呕血并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经过紧急治疗,刘湘恢复意识,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前线战事进展。
得知南京陷落后,他深深叹了口气,感慨道,要是自己没生病,南京或许还能再坚守一段时间,国家的重要物资也能多转移一些出来。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刘湘的健康状况日益改善。1938年元旦,他在汉口医院撰写并发布了《长期抗战中的四川》一文。文章结尾部分,刘湘明确表达了他的信念:“我坚信,四川作为抗战的坚实后方,必将成为我们坚持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月13日早上,冯玉祥前往医院看望刘湘,双方交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午后1点刚过,刘湘又与何应钦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对话。何应钦刚走没多久,刘湘突然大量呕血,随即陷入深度昏迷。
1月20日晚,医生宣布刘湘去世,年仅48岁。在临终前,刘湘留下遗嘱,激励即将出征的川军。他写道:“只要敌人还在我们的国土上,川军就绝不回家,誓要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
刘湘去世后,关于他的死因引发了各种猜测。一部分人觉得,刘湘虽然得了鬼溃疡,但病情已经在好转,不可能突然离世。他们怀疑是特务买通了医生,通过下毒的方式导致了他的死亡。
刘湘的葬礼结束后,他的妻子刘周书邀请了他的旧部到家中聚餐。等到众人到齐,刘周书突然跪地,泪流满面地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督办生前的挚友和得力助手,督办是被蒋委员长害死的,恳请大家为他讨回公道!”
1939年9月,刘湘的遗体在成都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他去世后,蒋介石随即发布命令,授予刘湘一级陆军上将的荣誉军衔。这一决定体现了对刘湘生前贡献的认可,也标志着他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葬礼的举行和刘湘的追认,共同构成了对他一生功绩的正式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