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亲手接过了中国新任驻法大使邓励递交的国书。这一举动看似外交礼节,但实际上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欧洲或许真的开始想明白了,正逐步调整对华政策。
邓励大使今年1月刚刚抵达法国履新,不到两个月就获得了马克龙的正式接见,这显示出法国方面希望与中方尽快建立更高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马克龙就曾透露计划派新任总理贝鲁访华,虽然具体日期未定,但这一安排的背后,反映出法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对与中国加强沟通的迫切需求。
这种变化背后,反映出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新思考。首先,在贸易领域,法国和欧洲希望与中方就干邑及其他白兰地的新关税政策展开磋商,以避免欧洲酒类产业遭受更大损失。
其次,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越来越希望能够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争取更大的战略自主权。在这一问题上,中法之间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中方一直支持欧洲在地区和平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通过对话和政治手段解决争端。
近年来,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几乎不顾及盟友的利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让欧洲吃尽了苦头;而拜登政府虽然在修补欧美关系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对欧洲的技术封锁,以及对欧洲企业的制裁,已经让欧盟逐渐意识到:在美国“利益至上”的原则下,欧洲永远是“配角”。
正因如此,欧洲开始逐渐调整对华态度。近日,欧洲议会宣布撤销一项对华限制措施,允许欧洲议员与中方代表直接会晤。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中欧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也将在3月底展开首次访华行程,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也已收到访华邀请,正积极考虑之中。
但需要看清的是,取消对华限制措施并不代表欧洲是在“示好”,更像是一次现实主义的调整。此前这项限制本就毫无道理,只是欧美对抗氛围下的产物。如今取消,是因为欧洲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正常的外交沟通受阻,才不得不做出让步。换句话说,欧洲的这一系列动作,是基于现实利益考量,未必是真正出于对中国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处理中欧关系时,一贯保持着战略定力和稳定性。中方明确强调,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不受制于第三方”。中国始终把中欧关系放在全球战略的重要位置,强调中欧合作的长远利益,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种独立自主的立场,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体现。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格局深刻调整。欧洲能否在多极化格局中崛起,成为真正具有战略自主性的力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彻底摆脱对美国的依附,真正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法国此举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欧洲若想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在“中美之间的夹缝”中找到一条平衡之路。
这一次,欧洲是否真的能看清自己的利益所在,走出一条自主独立的道路?历史的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