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正以其"狡猾"的特性悄然夺走无数生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国恶性肿瘤首位,每年新增患者超过80万,死亡人数超过60万。

令人担忧的是,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这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直接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李东教授指出,肺癌被称为"狡猾杀手",正是因为它常常伪装成普通呼吸道疾病,当患者感到不适就医时,癌细胞可能已在体内蔓延多时。
肺癌早期识别的四大信号需引起足够重视。首先是持续性咳嗽。与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不同,肺癌引起的咳嗽通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周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尤其当咳嗽性质发生变化,如由干咳转为咳痰,或痰中带血时,更应警惕。中医理论认为,这种情况多属于"肺气亏虚"或"痰瘀互结",对应肺部病变的初始阶段。

第二个信号是反复胸痛。肺癌侵及胸膜时会产生持续性、定位不明确的胸痛,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这种痛感常被误认为肌肉劳损或肋间神经痛,导致延误诊断。从中医角度,这属于"气滞血瘀"表现,是癌细胞影响经络通畅的结果。
第三个警示信号是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美国癌症协会研究显示,超过6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内有明显体重下降,且这种减轻通常超过总体重的5%。
癌细胞快速分裂消耗大量能量,同时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影响患者食欲和代谢状态。中医称之为"阴虚火旺"或"正气衰败"。

第四个关键指标是呼吸困难和气短。随着肿瘤增大阻塞气道或压迫肺组织,患者会逐渐出现活动后气促,甚至静息状态下也感呼吸不畅。
这种症状初期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增长或体力下降的自然现象,实则可能是肺功能受损的直接反映。
肺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但长期吸烟仍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胸外科学会统计数据表明,约85%的肺癌患者有吸烟史。
烟草中含有60多种致癌物质,长期接触会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诱发癌变。二手烟同样危害巨大,非吸烟者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肺癌风险增加20-30%。

环境因素中,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颗粒物与肺癌发病率显著相关。PM2.5每增加10μg/m³,肺癌发病风险上升8%。室内污染如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有害物质,长期吸入也会增加肺癌风险。
从中医理论来看,肺癌的发生与肺气虚弱、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等基本病机密切相关。现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等导致的阴阳失衡。
会进一步加重肺的功能失调。中西医结合的视角下,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会导致肺组织反复损伤修复,增加基因突变和癌变可能。
肺癌的诊断方法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不断完善。低剂量螺旋CT(LDCT)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早期筛查工具,可发现常规X光难以捕捉的微小病变。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研究表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LDCT筛查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支气管镜检查能直接观察气道内病变并取样活检,对中央型肺癌诊断尤为重要。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取得突破,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DNA,可早期发现肿瘤特异性基因变异,为无创诊断提供新思路。
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舌象、脉象等辨别肺部阴阳失衡状态,结合现代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识别率。
肺癌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期、基因突变情况等综合制定方案。早期肺癌以手术为主,胸腔镜微创技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中晚期患者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靶向药物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设计,能精准杀灭癌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
上海胸科医院研究表明,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30个月以上,较传统化疗提高近一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在减轻治疗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

例如,扶正固本类方剂如生脉散、玉屏风散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类方剂如贝母瓜蒌散、沙参麦冬汤等有助于控制局部症状。
针灸、推拿、气功等传统疗法也被证实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15%左右。
预防肺癌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研究表明,停止吸烟15年后,肺癌风险可降至非吸烟者水平的90%。
均衡饮食也至关重要,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高温油炸食物,能降低肺癌风险约20%。适度运动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对异常细胞的监控能力。

建议保持居室通风,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平时可食用滋阴润肺的食材如百合、银耳、梨等,并通过太极、八段锦等传统运动调节气息,保持肺的健康功能。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等,建议从55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证实,高危人群坚持年度筛查可将肺癌早期发现率提高40%以上。此外,及时处理呼吸道感染,避免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也十分重要。
作为临床一线医生,笔者认为肺癌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烟草控制和环境治理;医疗机构应推广规范化筛查和多学科诊疗;公众则需提高健康素养,关注身体微小变化。

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真正降低肺癌带来的健康负担。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使更多人能识别肺癌的早期信号,避免被这个"狡猾杀手"悄然侵袭。
参考文献:
[1] 陈万青,孙可欣,郑荣寿,等.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2] 周清华,卞锋,支修益,等.中国肺癌防治指南(2018版)[J].中国肺癌杂志,2018,21(12):803-821.
[3] 王杰军,石远凯,于金明,等.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18,40(12):935-96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