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刘远举
FT中文网、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等媒体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作品见于中外媒体,以深度的分析、冷静的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发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全文共1818字,阅读大约3分钟
3月14日,有网友称,表哥被滴滴司机多次撞击身亡。事情的原委,是其表哥与女友,凌晨两点多打完牌回家,叫了滴滴。上车后,该乘客责怪司机,半夜打电话影响家人休息,因为叫车的手机卡在乘客父亲手中。双方因此起了争执,司机不愿意在接待这名乘客,乘客下车后,将空饮料瓶扔向司机的车,随后,司机掉头多次撞击该乘客导致其死亡。
随后,警方通告称,司乘双方因订单问题发生口角引发冲突,司机情绪失控撞向乘客。目前,该司机已被警方控制。滴滴随后通报表示,感到万分悲痛和震惊,强烈谴责施暴者的恶劣行为。
司机杀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点毫无疑义。不过,对于事情起因的判断,与此前货拉拉之后众口一词的舆论不同,这一次,舆论出现了分化。
一方认为,司机不该打电话。另一部分人认为,乘客不对,滴滴司机打电话联系乃是天经地义。就像送外卖,如果事先写了不要打电话,但如果按门铃没人应答,骑手打电话无可非议。
现在事情的具体细节还不清晰,造成司机如此愤怒,以至于失去理智的,应该不至于就是最后扔的那一个瓶子,而应该是车内发生的事。司机到底遭遇了什么以至于丧失理智?如果以常识来判断,车内应该不止是口角。
现在滴滴称已经将录音录像提供给警方,有录音录像的资料,不会像货拉拉事件那样成为悬案。当然,无论如何,司机恶意撞人,必受法律的惩罚。
其实,细节如何,对于声张正义,是重要的。但换个角度,对于避免悲剧,却并不重要。真正的关键在于,无论起因在谁,都是小事,不应该在激动的情绪之下,变为一场双输的悲剧。
这是一起由愤怒引发的偶然事件。这类事件,没有赢家,愤怒驱动人非理性的一面,恶向胆边生,是最难预防的。就在今天,沸沸扬扬的机长与乘务长打架事件,也出了处理结果,机长永久停飞。机长与乘务长,都是高薪职业,双方可谓损失惨重。再往前,货拉拉事件,也是情绪激化造成的悲剧。假设这些极端事件中,双方都多一些理性,对对方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问题,也不至于搞成悲剧。
那么,平台可以做好事前预防吗?客观的说,自2018年以来,滴滴在安全上的措施,做了很多,车内录音录像、紧急联系人、一键报警、分享行程、紧急求助、人脸识别等等。不过,再完美的安全措施,这些都挡不住任何一个人突然恶向胆边生。
那么,滴滴可以再进一步,事先筛选出脾气好的老实人吗?
实际上,滴滴严格的服务规范,对司机的要求很高,脾气不好的人,恐怕会因为被乘客投诉等,无法达到滴滴的服务规范。所以,某种程度上,滴滴已经筛掉了脾气特别不好的司机。
现代技术之下,更进一步,筛出好脾气的司机,就是那种所谓的老实人甚至弱懦的人,也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投诉一票否决制,事前心理筛查,定期心理建设与检测。
但是,这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不仅是制度建设的软硬成本,更重要的是,符合这样条件的司机不会太多,随着司机减少,数量下降,不仅价格会上涨,打车也会变难。
实际上,这样的事前预防标准,就不是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的标准了,而是飞行员的标准了。飞行员,乘务长,工作场所是封闭的航空器,要对飞机上的人的生命安全负责,是有心理建设与检测体系的。
但即便如此,机长仍然会与乘务长,仍然会冲动,在飞机上大打出手,你敲掉我的牙,我打断你的手。可见,日常筛选不可能筛选到脾气层面,即便做到这个程度,也是低效的。实际上,此次事件中的司机,无犯罪记录,有网约车司机资质,驾龄19年,过往无安全类相关投诉。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奔波揾食的中年人,但这样的人,仍然会突然崩溃,失去理智。
那么,怎么办?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
在互联网时代,提古老的智慧,似乎既不政治正确,又不技术正确。但手机不是变形金刚,无法在需要的那一刻,变成机器人,跳出来保护我们。用古老的生存智慧保护自己,并不过时。
人生在世,还是要以和为贵,理性克制,为人为己,遇事多理解包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台、航空公司,都没办法时刻保证一个人的情绪。忍一时之气,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都是老生常谈。不平之气或许会让你郁闷一周,但过不了几天,你会忘掉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忍这一时之气,可能付出的一生的代价。
我一直觉得评价货拉拉、滴滴这些平台的风险和安全责任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平台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带来了增量风险。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资本和品牌造就的全国性的平台,不但原有的风险聚集到了一个平台,甚至还被放在了聚光灯下。
以前如果一个用户要找一个搬运车,可能通过网页,或者街上的小广告,或者问问小店的老板,没那么方便,司机更不可控,风险也更大。所以,货拉拉的风险,是存量风险,平台一定程度上,甚至是降低了原有的风险,但同时,它又聚焦了风险,把风险放到了聚光灯下。
此次舆论不像之前那么激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会认识到,滴滴、货拉拉这些平台上的风险,并不是增量风险,而是存量风险。社会不完美,人性不完美,生活中总是有风险的。当然,消费者也不必太过焦虑,无论如何,这类事情终究是极小概率事件,坐飞机,打滴滴,都是安全的。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