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我们研究探讨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专题系列的第十六篇:一个战役阶段竟同时出现三大阻击战!应从哪几个断面来认知?今天我们接续探讨第十七篇:12军曾绍山军长检讨,彭德怀为何不怪罪反而鼓励?
针对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没有打好,12军在其检讨报告中这样说道:“第二阶段我军进行三次主要作战行动,三次皆未打好;上级给予三个主要任务,无一完满完成。仗没打好,部队又伤了元气,感觉非常尴尬。”
彭德怀看到这个检讨报告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给予鼓励。他当即于6月2日复电曾绍山军长并转12军党委成员,同时还通报给9兵团司令宋时轮、19兵团司令杨得志、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你军在五次战役中是勇敢的,取得了五次战役的伟大胜利。但由于朝鲜战场与国内战场情况有许多不同,你们初到,对这些情况不熟悉,在战术上、通信上有相当严重缺点。我们对你们的情况也不熟悉,特别是在大胜利后转移时,不像过去那样认真防敌追击截击,这是我的严重疏忽,使你们在取得胜利后转移时,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唯有虚心检讨,总结经验,以求打一仗提高一步。”
透过曾绍山与彭德怀这一来一往电报,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第一,充分体现了12军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的一面。
根据志司的总体部署要求,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3兵团的一个较强的军配属给9兵团。而要论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三个军中哪个最强,当属12军。然而,这样一个战斗力较强的军,在整个第二阶段作战的过程中打得并不理想。正如12军检讨报告所说的:“三次主要作战行动,三次皆未打好”。
不过,透过12军战史,特别是该军的检讨报告,以及宋时轮等人的回忆录,三次都没打好固然有12军本级指挥存在的主观原因,同时也有该军配属给第9兵团,带来的指挥不够协调顺畅等客观原因。事物都有其两面性,12军由于是配属给友邻兵团指挥,“所以注意坚决执行命令”。但这种坚决在多变的战局下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不够“趋利避害、机动指挥”。对此12军在其检讨报告中特别说道:“照命令来说,我们是一字一句都执行的,但是任务没有完成”。
12军的检讨报告可谓是严肃认真、有板有眼。不过,透过该军的检讨自责,同样也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带有些许的怨气。指挥责任界定往往是不太容易厘清的事。帅克认为12军把检讨报告说到这个份上,还是更多地体现了该军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的一面。它体现了共产党军队打一仗进一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二,充分体现了彭德怀对12军表示高度理解的一面。
在第五次战役期间,针对各级指挥上出现的联络不畅、指挥混乱、灵活机动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志司曾专门下发过电报,并通报点名批评了“12军和60军作战指挥中存在的混乱问题”。按说,在战役实施过程中曾通报批评过12军,这次12军又来了个专门的检讨,按常理逻辑,按彭老总的性格,肯定会对12军再来一顿狠批。而12军既然敢上这样深刻的检讨报告,显然也做好了挨批挨通报的心理准备。
但彭老总在电报中上来就来了一个“你军在五次战役中是勇敢的,取得了五次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一句一下子就给12军的整体表现做了一个定性,也一下子使12军指挥员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彭老总的这个一反常理并不难理解。3兵团和19兵团作为新入朝的作战部队,由于敌情地形不熟,由于战役发起仓促,由于美军改变了战术,没有打好不是12军单个的问题,而是整个志愿军上至志司、兵团,下至各军、各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19兵团也算得上是军委的战略预备队,战力也算不俗,结果仅在五次战役中便有好几个师的主官都受到了处分。既然是普遍打得不理想,以彭老总的长期带兵经验,他深知此时对12军不应再给予苛责,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第三,充分体现了彭德怀对整个战役没打好担当的一面。
分析彭老总给12军的回电,最耐人寻味的当属将电报不仅发给曾绍山军长,还同时转发给9兵团司令宋时轮、19兵团司令杨得志、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等兵团领导,这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一是如前所述,表明彭老总对新参战部队首战未能取得理想战绩,给予了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二是体现了彭老总本人的担当。我们看到,他在给12军的回电中特别说到:“这是我的严重疏忽,使你们在取得胜利后转移时,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三是此时第五次战役的转移阶段作战尚未结束,63军的铁原阻击战、20军的华川阻击战、15军的芝浦里阻击战激战正酣。志愿军整体处于被动防御,此时部队需要全面的鼓气而不是泄气,需要是的全面的鼓励而不是批评。所以彭老总此时主动担当与揽责,无疑对正在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官兵是个极大的解压与鼓舞。而透过这一担当与揽责,既体现了彭老总的革命胸襟与气度,也体现了他带兵驭将的高超智慧。
下一个探讨第五次战役的题目是:胜仗败仗何以争论不休?彭德怀经历了怎样的认知?欢迎关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