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胡歌这部新片格局炸裂!值得每个中国人看! 纪录片《何以中国》历经三年筹备、拍摄,

胡歌这部新片格局炸裂!值得每个中国人看! 纪录片《何以中国》历经三年筹备、拍摄,终于播出,引发高度关注。这仅仅是一部考古主题的纪录片吗?它的孕育为何如此漫长和困难?又为何值得每个中国人看? 看看该片学术总制片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在文汇报上刊发的文章如何揭秘《何以中国》的炼成。

我们为一部纪录片设定了一个属于考古学科的学术目标——复原古代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考古学自己还在努力中呢。因此《何以中国》的完成,可以算是被纪录片推着走的考古同导演团队共同进行的一次学术实践。

考古纪录片不应该只是搬到屏幕上的“精品文物展”“大遗址导览”和“专家讲座集锦”,它可以成为考古学复原古代社会的一种表达,就同各种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一样,《何以中国》所“纪录”的古代社会,应该也是能打动人心,能发人思考的。

撰稿的有青年学人,资深记者,考古名家,前后不下数十人。每一集都写了五次,有五个版本。 项目开始阶段,我并不能理解导演对文本的坚持,反而不停劝说整个团队:“放心吧,先去拍素材,文物自己会说话。”文物自己真的会说话吗?考古学可以直接“透物见人”吗?最终是纪录片的呈现说服了我,去重新认识考古学中物与人的联系。

同纪实团队不同,拍摄团队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复原。尽管“寻真”是考古学与纪录片共同的目标,但真实性和真实感之间还是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考古学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本身是真实性的基础,还需要通过拍摄团队对历史场景真实感的营造,才能使观众产生代入感,进入考古与纪录片共同复原的这个古代社会当中。因此拍摄中服化道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考古学可以写小论文的题目。

还有一些需要拍摄当中“一条过”的难题,比如周成王营建成周之后祭天的场景中,天子百官的站位,剧组准备的全套牺牲摆放的头向和位置,这都只能在燎祭中再现一次,火烧完就没法重拍。因此在拍摄之前,我们求助于社科院考古所动物考古专家李志鹏老师,他查阅大量文献后仍然发现古人今人关于祭天的说法争议颇大,只能给出合理的推测请团队酌情选用。其实这也是考古学的常态,关于过去,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接近真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