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6年陈永贵追悼会现场,华国锋紧紧盯着遗体,反复讲着一句话“农业学大寨”。这

1986年陈永贵追悼会现场,华国锋紧紧盯着遗体,反复讲着一句话“农业学大寨”。

这个口号传遍上个世纪,其中的主角是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

陈永贵领导大寨村的百姓,在当时的极端艰难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农业奇迹。他面对着黄土,经营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断探索着中国农业的难题,影响了亿万人的奋斗方向。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病离世。根据他的遗愿,他的追悼会异常简朴,只有家人和一些亲密的朋友出席。现场冷清而沉寂,但在人们陷入悲伤的时候,一位出现的人物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位特殊的来宾是原中央主席华国锋。自离开领导岗位以来,华国锋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他的出现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在追悼会上,华国锋泪流满面,一遍遍地重复着一句话。退出政坛的华国锋,为何会亲自前来参加陈永贵的追悼会呢?他又发表了怎样的言辞呢?

在1980年9月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陈永贵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选择了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他不离开大寨,仍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保持着朴实、陈恳和亲切的品质。

陈永贵始终坚持不转户口,依然拿着工分。虽然曾经担任副总理,但他的生活仅仅是国务院每天一块二毛钱的补给,加上山西省委书记帮他做的点工作,每月总共136元。这笔微薄的生活费由警卫张银昌负责管理,每月月底都要清算一次,因为陈永贵的客人众多,他的小本子里记录着各种开销花费,昔阳的、大寨的,还有在北京的老乡,甚至还包括华国锋、纪登奎、陈锡联等高级官员。山西老乡们喜欢吃拉面,而陈永贵的钱往往不够用。

华国锋等人的账单送到陈永贵手中,上面写满了“某年某日,烟一盒,x角x分”、“某月某日,午餐一顿,多少多少”的细节。警卫员则一一登门付账,这样的生活对于曾经的副总理来说显得亲切而平凡。

陈永贵拒绝了服务员和管理员,宁愿坐公共汽车,宁愿步行。他的烟瘾大,曾经是大寨的烟草专家,后来转为抽香烟。在辞去副总理职务后,他失去了国务院的那36块钱的补贴,便靠中央的安排转为工资,二百元。他重新开始抽起旱烟,使用起他早先挂脖子的烟杆儿。

生活过得清闲而惬意,但陈永贵渐渐感到一种空虚。于是,他给中央写信,表达了想要回基层做事的愿望。中央安排他到北京东郊的一个农场当顾问。在这个小农场,陈永贵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对这里的人友善而真诚,时常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生活似乎重新找到了色彩,陈永贵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到了最后,陈永贵时而清醒,时而昏迷。1986年3月25日晚上8点35分,这位在土地上挣扎奋斗了一生的老农民,这位征服过大自然狂暴的英豪,离开了这个世界。

清明节的清晨,大寨村笼罩在薄薄的雾气中,仿佛是自然也在为这一天默哀。陈永贵的骨灰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大寨,一个小小的匣子里,装载着一生的奋斗和坚持。一部分骨灰撒在熟悉的土地上,另一部分埋在虎头山半腰的梯田之下,松林掩映中,那里有三块石头,是他生前钟爱的。

清明节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陈永贵的归宿地上,仿佛是大地也为他的归来而感动。在陈永贵生前选中的石头旁,大寨的老朋友们悄悄地凝视着那个小小的匣子,仿佛能看见陈永贵的微笑和坚毅。

村民们迎接着陈永贵的回归,抱着骨灰的陈明珠一进村,哭声响彻云霄。老百姓们自发地前来送行,跟随着花圈和人流,整个村子弥漫着悲伤的氛围。大寨的老乡们纷纷哭喊着:“陈老,我们回家了,你终于回来了……”

陈明珠抚摸着骨灰盒,眼中满是泪水。陈永贵一生的简朴和坚韧成为了村子的骄傲,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大寨到虎头山,再到中南海,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土地。

在匣子的背后,大寨的村民们承载着对陈永贵的怀念和敬意,一如他们对待自己的亲人。李喜慎举着一串花圈,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泪水不禁涌出。在这个庄严而悲壮的时刻,陈永贵的离去让大寨的人们感到无尽的惋惜和失落。

华国锋主席的到来,如同一阵风,默默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穿着呢子大衣,步履匆匆,流露出岁月的沉重。人们惊讶地看着他,华国锋怎么来了?

他走向陈永贵的遗像,眼中充满泪水,轻声呢喃着:“老陈,我的老伙计,你怎么走了啊!”

华国锋在遗体旁驻足,流连忘返。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间不早了,他才缓缓离去。在临别时,他与陈永贵的家人一一握手,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眸。华国锋成为陈永贵追悼会上唯一一位前来悼念的领导人,他的到来如同一片温暖的阳光,让人们感受到陈永贵在国家层面的深厚友情。

清明过后,大寨村寂静而安详,陈永贵的坟墓成为村子的一部分,静静地融入大自然之中。陈永贵虽然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闪耀在大寨的天空。

他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家塌了,堤冲了,庄稼倒了,只要有人在,什么事情都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