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什么呢?” ——1973年毛主席会见杨振宁时预言。 1973年7月17日傍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会见了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作陪的还有周总理和杨振宁的老师周培源先生。 当周总理、周培源陪着杨振宁一同走进毛主席书房时,身体已经很不好的毛主席特意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客人表示欢迎。 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主席,这就是杨振宁博士。”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毛主席,他急忙抢上一步,握住了毛主席的手向他问好。 毛主席虽然记忆和听力都不太好,但思维十分清晰,他说:“你是物理学家,你对物理学有贡献。” 寒暄之后,毛主席对杨振宁笑着说:“你还很年轻嘛!” 杨振宁说:“我今年51岁了。” 毛主席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现在,光量子能不能分?”    杨振宁暗暗吃惊,十分保守地说:“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    毛主席笑笑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什么呢?”    接着,毛主席引用了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的理论说:“有人说公孙龙是诡辩者,还有施惠。但是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这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 其实杨振宁有些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腔和他说的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只能以敬佩的口吻说道: “毛主席,您看得很远,看到了社会的将来。您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很重要。” 毛主席并没有回应杨振宁的话,而是慢慢地靠在了沙发上,似是对众人又似是自言自语地说:“没有科学实验,行吗?” 熟悉毛主席诗词的杨振宁接着说:“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原来觉得中国的古诗好,也很喜欢,但觉得过于悲观了,主席的诗很好,特别是有很多的解释。” “我最喜欢主席诗词中的两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第一次回国访问后,回到美国去讲演,有1000多人听,最后我说,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新中国的精神了。”    毛主席听了之后微微点头,说:“你的讲话,我们印在《参考消息》上了。” 他接着又说:“你们美国有个专栏作家叫艾尔索普的,他说现在中国不要紧……感谢上帝做出了一个太平洋,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那么怕中国,因为俄国与中国缺少一个太平洋。” 这次谈话很愉快,不知不觉间已经谈了一个半小时,杨振宁知道该告辞了,便从沙发上站起身来。 毛主席意犹未尽,用赞许的口吻说:“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杨振宁连连摇手,表示不敢当。他向正欲起身相送的毛主席说出了内心的敬意:“毛主席,我在中国到处看到大家祝愿您万寿无疆的标语。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你不要这么讲。”毛主席微笑着说:“这句话不对,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