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中国汽车产量创纪录,超过了欧洲一倍;另一方面各大国产品牌在网上决战,为了所谓的检测结果闹得不可开交。这样“窝里斗”的奇怪现象令不少人难以理解,明明是抱团成长的关键时间,为什么都要这样造作呢?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实际是从新能源汽车时代才开始实现弯道超越的,但是还是缺少很多产业链和生态的支持,能不能在海外市场一展雄风实际上更考验车企的竞争力。
好不容易集体出海,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欧洲开启了贸易调查,美方准备就调整补贴措施,日本也没闲着,可是一些企业抱有固有思维,在互联网上互相拉踩,严重损害行业健康,势必要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本来民间评测是不具备公信力的,但是一些车企双标,有利于自己的就到处引战,不利于自己的就反复质疑。实际上,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最要参与这样的争论,车企本身就输了。就在各大车企纷纷调出后台数据的时候,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你们凭什么调取后台数据,我购买你的车之后,是不是存在隐私泄露问题?
其实,这些国产车企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一起搞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评测,将汽车文化、汽车评测、汽车交流的平台建立起来,而不是各怀心事,在国内各自为战,到了海外人家只认产地是哪里?
别以为几块大屏幕,所谓的智能化就能代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向,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说一声,消费者也不是傻子,看你们的所谓评测,所谓宣传,就买单。没有技术沉淀,没有服务口碑,任凭你吹上天,最终的结果都还是一地鸡毛。
汽车是家庭消费中仅次于房产的一部分,即便消费者看了网上的评价,选购了你家品牌的汽车,但是如果宣传与实际不符,或者发现一些所谓的核心技术都是摆设的时候,流量是会反噬的。
高兴的是:2023年1-10月,中国首次生产了近2100万辆汽车,超过了欧盟和英国一倍。2022年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产销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令人沮丧的是:国产品牌汽车并不团结,总是想着吹灭别人的灯。
这样下来,不但错过了成为国际品牌的最佳时期,也会失去国内消费者的支持的耐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