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政策上演“变脸”,嘴上喊着“停火”,暗地里却加紧“围剿”。
他不再沉迷于关税战,而是拉拢盟友,企图切断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最终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低头。
特朗普对华政策新动近日,特朗普在对华策略上似乎有了新动静,表面上看,他好像收敛了过去那种动辄挥舞关税大棒的架势,甚至摆出几分愿意“降温”的姿态。
但这姿态背后,藏着的可能是一套更深层的算计,与其说是“降温”,不如说是要给中国设个“包围圈”。

他不再仅仅执着于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对抗,而是试图调动盟友,通过限制其他国家购买中国商品,来削弱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韧性,最终目标还是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做出更多让步。
这盘棋,特朗普想下得更大,试图把更多棋子拉到自己这边,把中国围起来。
具体的操作可能包括对那些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征收所谓的“二级关税”,以此逼迫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明确站队,这套路听起来似乎挺有章法,但现实中却布满了矛盾和障碍。

盟友之间的信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换来的,美国过去几年对盟友和对手“一视同仁”地加征关税,已经让很多国家开始怀疑,美国到底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伙伴。
日本首相与美国财长会谈时的表态就暗示了双方存在分歧,由此看来,合作并非易事。

同时,欧盟贸易官员更是批评美国已经丧失了信誉,就连曾经为了向美国示好而主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加拿大,最后也没能幸免于美国的关税打击,这无疑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想重新召集队伍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经济同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时,当今的全球经济早已深度融合,盘根错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不是想切割就能轻易切割的。
许多国家,无论是在东南亚抓住中国产业链转移机遇的,还是在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有巨大需求的,都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经济联系。
硬要把中国从全球经济体系中剥离出去,不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也必然会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几乎等同于从一个有机体中强行移除重要器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直言,美国已经失去了谈判信誉,现实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即便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欧盟依然选择与中国就电动汽车问题启动磋商,并寻求达成贸易安排。
德国媒体的评论更是不留情面,指出中国正努力展现可靠贸易伙伴的形象,而美国的关税政策反倒可能摧毁欧盟自身的供应链。

韩国的例子则更具代表性,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美国却要求韩国限制对中国的关键技术出口,这无疑是将韩国置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美国优先”从未改变其实,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特朗普政府过去反复无常的政策风格——动辄撕毁现有的贸易协定,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已经严重透支了其国际信誉。
其他国家很难相信美国会真正遵守任何新的协议或承诺,他现在口头上所谓的“停手”,更多被看作是为了稳定美国国内经济环境的权宜之计,而非真心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不允许其他国家购买中国商品,更是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他试图维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霸权地位的野心。
面对这种围堵策略,中国也并非无计可施,除了采取反制关税措施外,中国正积极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也在加速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以提升产业自主性。
此外,中国还在世贸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就美国的关税措施提起诉讼,试图维护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

说到底,特朗普的这套“新打法”,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内核依然是“美国优先”和经济霸权思维作祟。
他期望的所谓中美“停手”,目的在于为美国争取喘息空间,并最终迫使中国让步,而非寻求真正的合作共赢。

在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胁迫盟友、割裂市场来孤立一个主要经济体,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进一步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和长远利益。
这种逆全球化潮流而动的策略,看似咄咄逼人,实则可能将自己也引入死胡同。
信源:想得挺美!特朗普威胁他国别买中国货 2025-04-18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