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53岁的美国导师,田晓菲父母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但田晓菲却坚决地说:“他是我的精神伴侣,此生非他不嫁!” 田晓菲出身于语文与文艺之家,双亲皆为语言学家,自小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他的爸爸田师善,山东大学毕业,他的妈妈则是一名出色的高中语言老师。 两人都很喜欢看书,也很喜欢写文章,还会组织一些类似于亲子比赛的比赛,这让田晓菲在不知不觉中,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4岁起,田晓菲就展现出了极强的语文才华,能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 她的处女作在《天津日报》上刊登,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在家长的精心教导下,田晓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语言的研究上,并且常常以读书来丰富自己。 10岁的时候,她就发表了自己的诗歌《绿叶上的小诗》。 “神童”的名声一下子传遍了整个世界。13岁的时候,田晓菲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英语专业。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田晓菲刻苦学习,涉猎国内外经典著作,掌握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与此同时,田晓菲的文学素养日渐提高,她在学校里写下诗歌600余首,日志1000余篇,并把200余篇文言文译为浅显的白话。 然而,因为年纪与天赋的差距,田晓菲在学校中并没有什么亲密的伙伴,她的人生显得有些孤独与孤独。 田晓菲在19岁的时候去了美国的哈佛。 在那儿,她遇到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她的良师益友,斯蒂芬·欧文。 斯蒂芬是哈佛东亚语文学院的院长,他足足大了田晓菲25岁。 斯蒂芬虽然是美国人,但他是一位精通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汉学家,尤其喜欢古典诗词。 于是,斯蒂芬与田晓菲,从古典诗词,到近代散文诗,从李白到徐志摩,几乎是天南地北,天天都有说不尽的文艺话要说。 渐渐的,斯蒂芬对田晓菲产生了好感,只不过因为两人之间的师徒之情,所以斯蒂芬并没有向这个中国女孩告白。 田晓菲在哈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27岁时,成为哈佛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博士。 大学一结束,斯蒂芬就大胆地向自己的学生表白了。 田晓菲见两人心意相通,便高兴地答应下来。 但田晓菲的这个决定,就遭到了不少人的抗议,两人之间的年纪相差不小。在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的时候,他们很不高兴。 就连田妈妈都给她写了一封信,让她三思而行,千万别和一个中年男人在一起。 不过,田晓菲自小就是天之骄女,她很有自己的主见。她勇敢地回绝了家里人的要求,并毫不犹豫地与斯蒂芬并肩而立。 但是,田晓菲却坚定地走上了她的生活之路,没有丝毫犹豫。 两人于一九九九年在美国完婚。结婚以后,她继续在哈佛教书。一开始,他们的婚姻还算美满,恩爱有加。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变迁,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距也开始显露出来。 田晓菲在婚后逐渐失去了自己,其诗词的写作也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年仅四十,她已满头白发。 对于田晓菲的病情,很多人都做出了推测,有些人说,也许是因为两人的年纪相差太大,使得她和斯蒂芬的关系出现了分歧,最后变成了白发。 也有人说,她是中国人,去美国发展,嫁给了美国人,拿到了美国公民的身份,这就是她四十多岁的时候,头发就变得雪白的原因。还有人说,她是“罪有应得”的。 不过,田晓菲并没有直接回答关于外面的种种揣测,她坚定地认为,那是她自己的决定,无怨无悔。 田晓菲与斯蒂芬结婚,证明了年纪并非爱情的障碍。两个人的心,都是一样的,任何的外在因素,都是浮云。 我们看待生活,不要抱著先入之见,而是要有开放的心胸去接受不同的意见。 田晓菲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有勇气去追逐心中的理想,他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灿烂的生命。也愿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过一个快乐而又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