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篇文章,标题很惊悚,叫做《西班牙球员,处在灭绝边缘》,它以FIBA的一份权威调查报告为切入点,聚焦了西甲联赛外籍球员比例高达72%这一严峻现实。而且,即便是72%,也是建立在联赛强制每队必须注册3-4名本土球员(home-grown player)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外籍球员的比例很可能会更加失控。西班牙本土球员,在本国的顶级联赛,活成了需要保留地的“印第安人”。 其实不止西甲,由于欧洲一体化等等原因,欧洲联赛对外籍球员的限制普遍较小。我在Reddit一个讨论相关话题的帖子里查到各国网友提供的如下信息(我本人未去核实):立陶宛联赛最多可注册6名外籍球员、希腊联赛6名、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联赛3名、土耳其BSL联赛10名但单场至多有5名可登场比赛、意大利联赛5-6名…… 于是,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外援限制越少的联赛,对应的联赛水平和国家队水平大致也会越高——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当然,两者到底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点点放开对外籍球员的限制,确实是大势所趋,我们在亚洲的各个近邻也是如此。 韩国KBL,开放了针对日本、菲律宾的亚洲外援政策,现在10支球队中有9支拥有菲律宾球员,世界杯对中国大放异彩的阿班多便是效力于正官庄赤红火箭。中国台湾PLG,本赛季把外援4节7人次改为8人次,每场至多可报名3人,但他们还有华裔球员、外籍生两种身份,等同于外援。菲律宾PBA委员杯、总督杯只允许有一名外援,但又承认双国籍,所以美国出生长大的“本土球员”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就世界篮球大势而言,适当放开对外籍球员的限制,根本不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值得争论的只有放开到多大程度。文明永远都是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往前发展,篮球也是如此。至于担心放开外援会让一些本土球员失业的,其实大可不必,真热爱篮球的自会寻找出路(比如广大西班牙球员),不热爱篮球的混子,丢掉工作又何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