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大兵压境,毛主席: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但想要我们死也没那么容易! 1962年10月17日凌晨,在中印边界地区备战多时的印度军队突然在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边防军进行猛烈炮击,大规模进攻已迫在眉睫。 其实,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早已对印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有所防备,从1962年9月开始,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多次讨论解决印度挑衅问题的方法。 只不过,那时候印度有美苏两大强国在背后撑腰,美、苏基于反对中国的共同目的,给予印度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因此尼赫鲁有恃无恐,自诩是第三世界最强国家,根本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武装反击印度就相当于直接对美苏两大国打脸,这也是毛主席最为担心的一件事。但是,在中国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面前,就算同时和印度、美国、苏联打仗也是在所不惜。 就在印度炮击中国边境的当天,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解决中印边界冲突问题。 除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外交部、总参谋部、西藏军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也都参加了。 不得不说,当时毛主席对用兵是非常慎重,因为不出所料国际上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几乎都是呼吁双方冷静克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没有明显支持中国的声音。 大家都害怕美国和苏联,敢为中国发声的几乎没有。可是,总参作战部和西藏军区早已制定了反击方案,几乎所有的在座同志都坚决要求打。 毛主席一开始没有明确表态,但见到众人的反应如此一致,便说出了如下振奋人心的话: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顿了一顿,毛主席又环顾在座的诸位领导同志说: “我还是那句话,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想要我们死,也不那么容易。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威风,起码要保证30年的和平。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在座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到毛主席问自己:“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后急忙坚决表态: “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笑笑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请将不如激将,毛主席的这番话说得在座的将帅们热血沸腾,大家纷纷表态:解放军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 毛主席却冷静地对大家说:“我们没有同印军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印度军队主动开始进攻3天后,1962年10月20日上午10时许,西藏军区及新疆南疆边防部队奉命立即反击,拉开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序幕。 仅仅9天时间,中国军队就打得印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在西段,入侵印军在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加勒万河谷等地的据点全部被铲除。 在东段边境,入侵克节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的印军在我军痛击之下抱头鼠窜,纷纷溃逃。 10月22日,总参向中央军委请示:是否越过边境线继续进攻。毛主席却冷静地指示说:“暂时不越境作战,不但不越境,还要后退20公里。” 10月24日,中国政府在边防军全线胜利的形势下向全世界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3项建议,呼吁双方各自后退20公里,脱离接触,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再进行两国总理会谈。 此时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中国政府均占据了主动权,这让损兵折将的尼赫鲁当局进退两难,陷入了必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