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创想,而是来源一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有很多游侠和说客,但是韩非子非常讨厌这些人,他认为儒家提倡的爱民如爱子是靠不住的,顽劣的儿子父母动不了分毫,一个小小的县吏便可以轻松拿人,使他妥妥帖帖。要使人民服从,与其用爱,不如用威。人民的爱戴是靠不住的,能爱人者亦能恶人。如果把命运放在人民的爱戴上,假使他们不爱戴了怎么办呢?
那些满嘴尧舜禹仁义道德,是古非今的文学说客游侠,他们有什么好处?国家需要的是能出力打仗的兵士,还有供给粮食的农民。说士游侠既不打仗,也不耕田,却享有荣誉富贵,而兵士农民却是社会最下层,战士的遗孤甚至在路边行乞。“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这是再颠倒不过的了。
何况游侠说士不独无用,反而有害。他们破坏法令,议论时政,让明主威严扫地。设想一个儿子成日对着自己的父亲赞美别人的父亲宴眠早起,勤劳生财,节衣缩食。这对于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侮辱?这种侮谩明主是不受的。
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就是来源于韩非子所论。
秦王嬴政叹曰“得见此人(韩非子),死无憾也。”也就有了后来的焚书坑儒。秦王在践行韩非子的思想学说,这也是其行动举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