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会“乐不思蜀?”—— 历史对刘禅的盖棺定论是“庸”,而不是“昏”,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蜀亡前,他在宫内任用黄皓,朝堂任用诸葛瞻,军事任用姜维。这个组合固然不能称贤,可也算不上昏。 然后,这个组合被打爆了。 姜维拥兵自保,诸葛瞻战死殉国,成都守军被抽空,而邓艾即将兵临城下。 群臣主张跑路,南中或江东,没有人在朝堂上说成都能守。谯周主张投降,一通白话,把群臣都给说的不敢出声。 就刘禅,还在反驳谯周,于是又被谯周一顿说。 群臣都默认了,刘禅能咋办。 降了。 北地王马后炮,找刘禅说要守,同死社稷。 刘禅没搭理他。 换谁也不能搭理北地王。 但凡你有心,朝堂上站出来喷谯周,主张君臣同死社稷,或是自己负责军务坚守,起码能带起一波人来。 是战,是守,是跑,是降,最后的结果犹未可知。事情都定了,你私下跑来哭,早干啥去了? 姜维回来,要搞钟会,要刘禅忍耐。 结果崩了,成都被屠,皇子,大臣等皆不能幸免。最后的一丝可能性也彻底没了。 起身去魏国的时候,就张通、郤正寥寥数人追随。刘禅这老头做了一辈子太子、皇帝,哪儿懂得怎么为人下? 但北上的不只是刘禅,还有蜀中群臣。 他们于刘禅皆在许昌,有谁去拜访下刘禅? 没有,也不敢。 惹一身麻烦,耽误自己在魏国的仕途。 刘禅就这么过日子。直到有一天,司马昭把蜀降臣和刘禅聚在一堂。这就是以蜀人取乐。 这些人,在亡国时可没出力。这些人,在刘禅北上时也没追随。这些人,在许昌也与刘禅没往来。 这些人,却希望刘禅能保持亡国之君的气节,在司马昭面前硬气一下。 是,刘禅是可以硬气,嘴上硬气,给蜀降臣们挣点遮羞布。 但为什么啊? 为了苦一苦自己,为给这群对刘禅跪拜称臣十几,甚至几十年的降臣们长点脸?刘禅也五十几岁了,有啥是看不懂的? 乐不思蜀,是顺了司马昭的意,也是打了这群降臣的脸。 有国有家的时候,不奋力拼命,做了亡国奴,还指望故主再做出牺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