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敬,大家会记得他是江青的前夫,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天津市长。
1949 年天津解放,毛主席钦点黄敬为市长。
那时候建天津,工人的需求是重点。1952 年开始盖工人新村,在王串场等 7 个地方,一共盖了 61 万多平方米房子,让 17 万工人和他们家人不用再住棚子。当时一间房才 13.4 平方米,条件不算好,但新中国刚成立,啥都等着建设,能盖这么多房已经很了不起。为了让工人上下班方便,黄敬和军队商量,把河东的军仓库改了条路,通无轨电车。他还说 “工作要拼命干,休息得有文化味儿”,主持盖了第一座工人俱乐部,就是现在的第一工人文化宫,这儿不只是工人活动的地儿,好长时间里全市开大会也在这儿。
黄敬做决定前,总爱听工人的意见。他常往工厂跑,了解生产情况和工人想法,还去工人的学习班讲课,给大家讲马列主义。他喜欢和干部、群众直接聊天,经常请工人、劳模来座谈,或者一起参加文艺活动。
解放后,天津私营企业里,老板和工人矛盾挺多,这既影响生产,也关系到工人生活。黄敬带着军管会和市政府,按照党的二中全会精神和刘少奇来天津的指示,制定了《关于劳资关系处理暂行办法》。这个办法经过天津各界代表会议通过,正式施行,这是天津第一部地方法规,一共 32 条,讲了雇佣、解雇、劳动纪律、工资福利这些事儿,给解决劳资矛盾有了法律依据。
办法实行后,老板不能再随便欺负工人,双方地位平等了;工人还被剥削,但有法律管着;老板有经营等权力,可工人也能监督和提意见,劳资关系慢慢变好了,生产经营有了好环境。
解放初期,天津的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水电供应极为短缺。黄敬果断决策,将私营的济安自来水公司收归国有,亲自担任自来水改造总指挥,迅速组建起一支上万人的抢修队伍。仅在解放后的第 2 天,南市水厂就率先恢复供水,极大地缓解了市民的用水之急。
随后,经过 3 个月的艰苦奋战,全市 280 公里的供水管网全面检修完毕,使得 70% 的市民家中都能顺畅地用上自来水。与此同时,黄敬还大力推动道路修复工程,在当年就整修了 61 条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路的铺设颇具特色,采用了旧铁轨,既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问题,又保证了道路的质量,这条别具一格的道路至今仍在使用。
海河沿岸的居民长期饱受苦咸水的困扰,饮水质量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黄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推动饮水改造工程。一方面,铺设专门的管道,将净化后的优质水输送至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保障特殊人群的饮水安全;另一方面,对普通居民用水进行沉淀、过滤等处理,提升水质。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实施当年,市区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就下降了 42%,让市民们喝上了放心水,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1951 年,为了提升天津的医学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黄敬力主合并中央医院与北洋医学堂,创建天津医学院。在学院建设过程中,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特批教授享受 “特供肉票”。
对于留学归国的吴咸中教授,黄敬亲自过问并解决其家属安置问题,让吴咸中教授能够安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黄敬的关心与支持下,天津医学院发展迅速,首届毕业生中就涌现出 3 位院士才。
1958 年 2 月 10 日,黄敬因长期积劳成疾,在广州不幸病逝,年仅 46 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心念念着海河防潮闸的设计方案,枕头底下还压着未完成的《天津工业布局十年规划》。
而且,黄敬的三个儿子也都非常优秀,是我党的高级干部,三子俞正声更是官至正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