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海交大走访596名肠癌患者,惊讶发现患肠癌的人,有这10大共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人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这句古老的俗语放在肠癌这个话题上再贴切不过了。想象一下,我们的肠道就像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车辆"——食物。

如果这些"车辆"质量不好,或者交通管理有问题,时间一长,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肠癌的发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团队近期对596名肠癌患者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揭示了肠癌患者的十大共性特征。

这些发现不仅令研究人员惊讶,更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你是否也有这些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饮食习惯:肉食当道

"无肉不欢"这个词用在很多肠癌患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调查显示,高达83%的肠癌患者有长期高肉食饮食习惯,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为什么肉食会成为肠癌的"帮凶"呢?

原来,红肉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容易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就像是肠道细胞的"小刺客",长期潜伏在肠道内,悄悄破坏细胞DNA。

此外,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胺,这是公认的强致癌物。

河南省南阳市的张大爷就是典型案例,他常年以腊肉、香肠为主食,最终在65岁被确诊为结肠癌。专家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最好控制在300-500克以内,可多选择鱼类、禽肉作为蛋白质来源。

蔬果摄入不足:营养"失衡"

俗话说"一日三餐,蔬果先行",但调查中73%的肠癌患者平均每天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400克。

蔬果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如同肠道的"清道夫",能加快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同时,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E及类胡萝卜素等,能够有效中和自由基,保护肠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浙江杭州的一项局部研究显示,每天摄入600克以上蔬果的人群肠癌发病率比摄入不足300克的人群低约40%。这不禁让人想到"药补不如食补"的传统智慧。

久坐少动:现代生活的隐形杀手

"坐着不动,病自然来"。研究发现,68%的肠癌患者有久坐习惯,日均坐姿时间超过8小时。这些人中很多是办公室白领、司机、教师等职业人群。

身体活动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增加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同时,缺乏运动还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加,免疫功能下降,为肠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使肠癌风险降低25%左右。"

动起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预防肠癌的有效途径。

肥胖:脂肪的"风险资本"

"千金难买老来瘦",这话有一定道理。调查显示,61%的肠癌患者BMI指数超标。过多的腹部脂肪不仅是美观问题,更是健康隐患。

肥胖是如何增加肠癌风险的呢?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创造慢性炎症环境。

同时,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分泌,这些都是促进肿瘤生长的"催化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代谢科主任钟教授指出:"减重5%-10%就能显著降低肠癌风险,不必追求过度减肥。"健康体重维持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的结合。

年龄因素:岁月不饶人

"人老腰弯,病魔上门"。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5%的肠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这与国际流行病学数据相符。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DNA修复能力下降,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肠道微环境逐渐失衡,这些都为肠癌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不过,近年来年轻肠癌患者比例有所上升,这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张主任强调:"50岁以上人群应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家族有肠癌史的人群则应提前至45岁或更早开始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肠癌治愈率的关键。

肠道慢性疾病:埋下的"定时炸弹"

"小病不医,大病难治"。调查发现,约28%的肠癌患者有肠道慢性疾病史,如炎症性肠病、肠息肉等。

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状态会导致肠上皮细胞反复损伤修复,增加DNA突变概率。以肠息肉为例,虽然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处理,有15%-30%的几率在5-10年内恶变为癌症。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定期随访并及时切除肠息肉的患者,肠癌发生率比未干预组低65%。这再次证明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

家族遗传:无法选择的"礼物"

"遗传基因,命中注定"?研究显示,约18%的肠癌患者有明确的肠癌家族史。

遗传因素在肠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患者罹患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不过,专家强调,即使有家族史,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仍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四川省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李医生解释道:"基因不是命运,而是可能性。我们无法改变基因,但可以通过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干预,降低基因表达的风险。"

吸烟饮酒:自找的"麻烦"

"烟酒不离口,疾病找上头"。调查发现,53%的男性肠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42%有过量饮酒习惯。

烟草中含有60多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不仅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还会随唾液被吞咽进入消化系统。酒精则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乙醛损伤肠道细胞DNA,增加肠癌风险。

云南省肿瘤医院一项研究表明,戒烟5年以上的人群肠癌风险较持续吸烟者降低约30%。这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心理压力:无形的"杀手"

"忧思伤脾,思虑过度伤神"。调查显示,48%的肠癌患者在发病前经历过长期的精神压力或抑郁情绪。

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肠道菌群失调,这些都与肠癌的发生有关。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七情致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王主任建议:"保持心情舒畅,学会减压,如冥想、太极、瑜伽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此外,良好的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

肠道菌群失衡:内在的"生态危机"

"肠道好,百病少"。最新研究发现,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产丁酸菌等有益菌减少,而梭菌等有害菌增多。

肠道菌群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调节免疫反应、降解致癌物质等途径影响肠道健康。健康的肠道菌群就像一个和谐的"微生物社区",各种菌群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维护肠道健康。

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的临床试验表明,通过益生菌干预可改善高风险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降低肠道炎症水平。这为肠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预防胜于治疗

面对肠癌,"防"字当头。根据上述共性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西藏日喀则地区居民以青稞为主食,肉类摄入适中,当地肠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保持适度体重,每天进行30-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福建武夷山的茶农们日常采茶、爬山,肠癌发病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戒烟限酒,远离有害习惯。研究显示,完全戒烟10年后,肠癌风险可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仅为10%左右。

学会减压,保持心理健康。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民们生活节奏舒缓,心理压力小,肠癌发病率较低,值得我们借鉴。

适当补充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肠癌不是不可预防的疾病,了解这些共性特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就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经济、更有效。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肠道健康加把劲,远离肠癌威胁!

参考文献:[1]王长江,李明芳,赵萍,等.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11):721-725.[2]张伟华,陈志峰,李艳芳,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04):318-324.[3]刘晓华,王俊华,周平,等.中国不同地区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08):1256-1262.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