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体检后,看着体检报告上高于正常范围的血糖值,心头一紧,“难道我得了糖尿病?”事实上,血糖高和糖尿病,这俩概念可不能简单划等号。把它们搞清楚,不仅能帮咱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让大家更科学地管理血糖。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空腹血糖一般在3.9 - 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当血糖值超出这个正常范围,比如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就处于高血糖状态了。高血糖可能是短暂的,像一次吃了太多甜食,或者体检前熬夜、精神紧张,都可能让血糖临时升高,过后血糖又恢复正常 。
糖尿病可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血糖长期高于正常水平为主要特征。糖尿病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具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加上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又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符合其中一项即可确诊 。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持续性升高,并且还伴随着身体代谢的紊乱。
病因不同:血糖高原因多样,糖尿病与胰岛素密切相关高血糖的成因很复杂,生活中很多因素都能导致它出现。从生活习惯来讲,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运动量又少,长期下来身体代谢不了,血糖就容易升高;精神压力大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些激素来应对压力,这些激素也会影响血糖,造成血糖波动 。从疾病角度看,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身体代谢,使得血糖升高;还有肝脏疾病,比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会影响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进而干扰血糖调节。
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和胰岛素有关。1型糖尿病多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出问题,把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给破坏了,身体没办法产生足够胰岛素,血糖就失控了,这种类型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30岁前更常见。2型糖尿病在成人中多见,特别是40岁以后,发病原因一方面是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 。另外,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里有糖尿病患者,其他人发病风险会增加。
症状不同:血糖高症状较轻,糖尿病症状更多更严重血糖高的时候,症状可能比较轻微,容易被忽视。很多人会感到口渴、多尿,这是因为身体要排出多余糖分,就得多排尿,水分流失多了,自然就口渴。还会觉得容易疲劳、嗜睡,这是因为血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被利用,身体缺乏能量。不过,这些症状一般是暂时的,等血糖恢复正常,症状也会消失。
糖尿病患者除了有上述症状外,还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由于身体细胞得不到足够葡萄糖供能,患者老是感觉饥饿,吃得多但体重却不断下降。长期高血糖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损害眼睛,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的可能失明;影响肾脏,导致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神经也会受影响,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异常;下肢血管病变则会引发糖尿病足,伤口难愈合,严重的甚至要截肢 。
治疗和管理不同:血糖高调整生活方式为主,糖尿病需综合治疗发现血糖高后,首先要做的是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少吃白米饭、白面条,多吃粗粮、蔬菜;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 。要是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的血糖高,得积极治疗原发病。只要及时干预,多数人的血糖能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治疗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综合管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是基础,患者得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药物治疗也必不可少,根据糖尿病类型和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注射;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后期也可能需要胰岛素 。患者还得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发生。
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得引起重视。高血糖如果不及时控制,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很大。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关注血糖变化。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就医,让医生给出专业诊断和治疗建议,把血糖稳稳控制住,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