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917年的老照片,正在比利时波普林格搬运炮弹的华工。当时这里多次爆发惨烈战斗,与凡尔登、马恩河并称为一战“绞肉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十四万名华工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他们从威海卫、青岛、塘沽、浦口等地出发,历经数月的海上漂泊,到达欧洲。 登岸之后,他们很快被送往战况最为吃紧的法、比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筑路架桥、搬运弹药等艰苦而繁重的工作。1917年8月 14日,段祺瑞宣布对德国、奥匈帝国开战后,很多华工甚至被直接投放到前线参加作战。 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被取胜的几个强国断然拒绝。 这种屈辱的失败外交直接导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