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少不更事,年轻时候,一直把寺庙当成旅游景点。
那时候,寺庙也不是很多,家乡能去的寺庙有两座。一是安庆的迎江寺,去迎江寺的目的还是为了登振风塔。二是宿松的小孤山,去小孤山也是为了跟小伙伴吹牛,那是少年时很难抵达的远方。
后来读高中,县城里复建了青林寺,那座寺庙香火中断了很多年,出家人差不多都还俗了,为了落实宗教政策,青林寺又回归到当初的功能,有和尚入驻。九十年代之后,烧香拜佛活动慢慢被允许,早年前破败的庙宇,陆续在恢复中,就我们家附近的长江岸边,先是盖了一座大王庙,后来又盖了一座中王庙。
建庙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有人承包了寺庙。有寺庙了,很快就有了香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其他重要的日子,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我父母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烧香,那是给家里祖宗烧,从来不到寺庙里面烧香。
原本父母不让我们去寺庙的,可我架不住年轻时的好奇心,偶尔地,我会到寺庙里去转转,那里有老人烧香拜佛,一副虔诚的模样。因为不懂,所以在寺庙里感觉非常紧张,一个怕站的位子不合适,导致别人在拜我,再者也怕佛菩萨怪罪,这里是跪拜的地方,我不该来此消闲。
成年后,知道了一些寺庙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我慢慢地喜欢到寺庙里面去转转,因为,那里总会让我领略到一些在书本上感知不到的知识。
大约十多年前,云居寺的山长希望我能写一篇独特的文字,回来之后,我还真的写了大几千字,那些文字估计山长不说,我自己都知道他读后的感受,因为那时候,我对寺庙还没有太多的认知,我能说的,差不多都是些资料。现在想来也是正常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储备,能写出什么新花样呢?假如换着现在,估计是另外一番光景。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寺庙了,我也将其中的很多寺庙写成了文字。
在云居寺的时候,我就发现去那里的年轻人很多。经介绍得知,那里有一条情侣路,很多年轻人到云居寺散心,结果在那儿成就了姻缘,为了还愿,他们用红丝带和连心锁将那条路装扮了起来。
再后来又听到,北京有“男雍和,女红螺”的说法,即男人求姻缘到雍和宫,女人求姻缘到怀柔的红螺寺。寺庙竟然成了年轻男女求偶之所,这是年轻人秘而不宣的事。据说还真的有很多人通过烧香求佛获得姻缘的。
现在去寺庙,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就更多了,尤其是雍和宫这样的寺庙,到那里烧香的差不多都是年轻人。别看他们很多礼仪都不懂,进到寺庙里,就恭恭敬敬地烧香磕头。他们磕头也是好玩,见到什么都下跪,即便没有摆蒲团的地方,他们也不吝惜膝盖。
他们焚香跪拜前,嘴里还在默念着什么,后来听年轻人说,他们在报自己的名号,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生怕菩萨认错人了。
他们除了烧香拜佛之外,他们还热衷于在寺庙里面开光。先前人开光,一般拿出来的都是玉器和金银首饰,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多,只要能拿得出来的,即便是身份证、驾驶证、毕业证,都要拿出来开光。
开光是否有用,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是那些为他们开光的“大师”一定知道,开光的钱不少收,像雍和宫这样的地方,一年就手串都不知道要卖出成千上万条,为求得一条手串,年轻人不惜排队半天。目的无他,求得一个心安。
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寺庙里当义工,工作之余或者节假日,她们便在寺庙里做着各种自愿服务工作。或者是拿着一本经书,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旁若无人地诵读着。
看到这些活跃在寺庙里的年轻人,心里不由得发出感叹,他们再也回不到我们年轻时的光景,我们可以为爱情去接受一无所有,年轻没有失败;我们可以为理想而行走江湖,即便前途未卜;我们可以为友谊而义薄云天,哪怕两肋插刀。
因为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太大了,结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求子的压力、升职的压力,压力几乎遍及年轻人的身心每一处,只要睁开眼,压力无处不在。除了寺庙的那一跪拜,在哪儿还能让他们如此的放松身心呢?
现实世界难以寄托理想,不妨跳出俗世去解脱肉身。哪怕只有片刻呢,那也是一份宁静。
我是这样理解这些年轻人的,但愿我理解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