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文玩手串的历史由来,文字太多当涨知识吧

什么是“手串”? “手串”就是用各种材质穿成的珠粒组合型腕饰。 大规模出现手串佩戴、收藏热潮的时间很短,大概至今也不会超过20年。 对于这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便席卷华夏、热度维持时间长久不衰的腕饰品 一个清醒的佩戴者、收藏者乃至投资者,至少应该明白异军突起的一些人文背景。 毫无疑问,在中国传统的古玩杂项类别中,并没有“手串”这一类。 古代的腕饰品主要是各种材质的手镯,常见的有白玉手镯、碧玉手镯、翡翠手镯以及金、银手镯。 手镯主要是女性的腕饰品,男性一般不佩戴。 所以在有一定年份的古玩收藏品中,不包括现在主要作为男性腕饰的手串,这一点是手串收藏者必须了解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由珠粒穿成的腕饰,手串肯定是从中国传统佛教的18子念珠衍化而来的。 佛教中一串念珠的子粒数,一定是9的倍数,最少的是18子、最多的是108子。 在《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中,有“一千八十以为上”的经文 说明念珠最多的应该是1080子,这么庞大的念珠不知道是否真有人使用过。 常见僧人手中所持的大多是108子念珠 而18子、36子念珠则多是居士和普通善男善女的日常手持之物。 在现今的古玩杂项类别中,18子念珠应该是一个类项,时有出现。 在嘉德、瀚海等大型拍卖会上,各种材质的18子老念珠拍品屡屡现身 近年尤其受到拍家的青睐,收藏者可以按照杂项的收藏规律进行收藏。 18子念珠比较容易与手串相混淆,但两者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18子念珠最简单的穿制也要有佛头 至于背云、纪念等108子念珠所应有的配饰倒未必一定齐全,但穿系要用没有松紧的绳带 手串有没有佛头都可以,珠粒的数量视手腕的粗细而定,穿系是带有松紧的绳带。 本书所讲的“手串”,实际上也包括了18子念珠。 20世纪末的中国,一度兴起了狂热的明清家具收藏 王世襄先生及其专著《明式家具研究》一书无疑起到了很重要的导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知道,真正收藏级别的古代家具的收藏热点其实不仅是家具本身 很重要的一个收藏点在于制作家具的材质,明式家具的典型材质是黄花梨木 清代家具的材质一定是紫檀木。 在古代家具收藏的实际操作中,尽管工艺是明代的,但材质是榆木 或者尽管榫卯结构够得上清中期,但是材质是一般的柴木,也不会被收藏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