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处世艺术:讲礼数,但绝不捧场!】 1943年,孔祥熙、宋霭龄夫妇因为贪污舞弊,中饱私囊,名声渐臭,蒋介石已有了弃用之心。 但宋美龄因为家族利益,权力平衡,依旧力挺孔祥熙、宋霭龄夫妇。 为了赢回局面,挽回声誉,1943年10月,宋霭龄不顾蒋介石的冷意,精心策划了一个孔祥熙兼财政部长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宋霭龄亲自策划搞的这个纪念活动,又是登报,又是出书,为孔祥熙歌功颂德、评功摆好,到处吹吹擂擂,毫不热闹。 蒋介石在宋美龄的施压下,被逼不过,只好发表一篇应景文章,为孔祥熙说几句场面上的好话,以求应付了事。 然而,宋霭龄却不依不饶,卖起乖来。 1943年11月1日,宋霭龄坚持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假座广播大厦进行。庆祝活动开始前,宋霭龄特意通过宋美龄给蒋介石打招呼,要求蒋到时一定要参加这次会议,以壮声势,借此提高孔的声誉。 如此一来,蒋介石就陷入了一个尴尬难为的境地。 孔氏现在已是满身臭气之人,如应宋霭龄所请出席庆祝大会,必遭朝野的一致不满;如坚不应邀,未免绝情太甚,不仅孔夫人心中不悦,在宋美龄那里也不好交代,总之,在家族内部,这个礼数不好不讲。 究竟该怎么办,才能化解这场尴尬难为的处境呢? 蒋介石想到了孔子。 《论语》中,孔子也曾遭遇这种尴尬,但他只用一个小动作就化解了难题,那绝对是中国人高妙的处世艺术。 《论语·阳货》中讲到——鲁国大贵族季康子曾派家臣阳货向孔子问计,孔子不太待见,因此避而不见。 阳货也是情商颇高之人,为了逼孔子就范,之后他走后门给孔子送去了一只烤乳猪。 按照当时的风俗礼数,孔子既收了人家的礼品,是必定要回拜的,这样阳货就可以借机向孔子问计了。 然而,孔子何许人也,岂能无对应之策。 于是我们看到,第一天,孔子捧起烤乳猪大快朵颐起来;第二天,便专挑了一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匆匆回拜了一趟,等到阳货反应过来,无话可说,无礼可挑之余,一切都已经晚了。 高端的处世艺术,都是容惊涛骇浪于波澜不惊。 蒋介石得了孔子处世的精髓,茅塞顿开。 11月1日,只见蒋介石轻装简从,如约赴会,但他去的却不是广播大厦,而是财政部大楼。 结果,因孔氏不在,自然打道回府。 孔祥熙、宋霭龄、宋美龄得知这一消息,既无言又无奈。 有人说,老蒋此举,也是高明的冷遇艺术,既不挑明,又不留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