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上周下雨,我进校接孩子,没想到看到这样一幕。
当时,老师在布置作业,女儿后桌的男同学没好好听讲,一直在用力踢她椅子。
女儿椅子被踹动了,她就把椅子往前挪,一直挪......直到自己都只剩窄窄的一点空间了,都没回头提醒。
想起前段时间,她每天放学嘴唇都干燥起皮。我问她,她说是小朋友都不爱喝学校的水,她就把自己的水分给同学喝了。
我当时还觉得是她善良,还给女儿换了个大水壶。
后来,我才从其他妈妈那儿听到,女儿的水是被另外两个孩子抢走分掉的。
我跟老师反映了情况,也跟女儿强调了,遇到事情不要怕,要懂得反抗,有处理不了的,可以跟大人讲。
没想到,今天又看到这样的情况。
回家后,我问女儿,“他那么踢你椅子,你肯定不舒服,怎么不反抗?”
她沉默很久后才慢吞吞地说:“妈妈,你说过不要小气……”
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一阵心疼。
我只是跟她说过“要听话”“要谦让”,怎么就成了她顺从、忍让的“枷锁”?
要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既有温度,又有锋芒的孩子呢?


“乖孩子”的世界没有奖赏
穷人家庭还在教孩子“不争不抢”,富人家庭早在培养孩子“健康的攻击性”。
以前听这话不以为然,现在却让我陷入沉思。
我一味教孩子“懂事”,是不是也在给她的未来埋下隐患?
隐患一:自我价值感低下
和朋友聊女儿的事,她一听就很担忧:“这闺女性子太‘软’了!”
原来,她也是从小被教育“吃亏是福”。结果工作5年了,被同事抢功都不好意思说。还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计较”。
“这下好了,乳腺结节+卵巢囊肿,你可千万别让你女儿学我!”
《儿童心理学》中说,被过度规训的孩子,会将“自我需求”等同于“错误”,逐渐丧失自我主张的能力。
我们本意是想让孩子谦和有礼,但其实“有点攻击性”才是生命力的象征。
隐患二:社交中被边缘化
很多父母和我一样,跟孩子强调“要大度”“要礼让”,本质是希望孩子受欢迎。
但如果孩子“过度谦和”,就不利于建立平等关系。
《别害怕吵架》中有一项调研显示:
68%的“乖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选择沉默,而敢于表达不满的孩子,人际关系满意度反而高出41%。
教孩子在适当时候释放攻击性,反而是让他向世界宣告“我不好欺负”的方式。
隐患三:成年后职场困境
刷到一个视频,一位211毕业的博主去面试,HR问期望薪资,他只答了“按公司标准”。
结果签约后才发现,月薪比同期入职的同事低了近1000块。
哈佛大学一项追踪研究说,从小被压抑需求的孩子,成年后平均工资低18%——也正好印证了这一情形。
现在礼貌、优秀的孩子很多,但又大都“佛系”,低竞争欲。
谷爱凌在纪录片中就回忆说,12岁时,她也曾被教练批评“太乖,缺乏狠劲”。
后来是她妈妈鼓励她,“赛场上的攻击性不是暴力,是对目标的渴望”,才成就了她现在的“敢拼”“要赢”。
这个世界从不会主动奖励“乖”孩子。
除了谦逊、得体,我们是不是也该教教孩子“如何争取合理利益”?


孩子有锋芒≠没教养、会伤人
前阵子,被叶童“怼”房琪的短视频片段刷屏。
我很佩服叶童老师能当场识别到对方言辞中对自己不好的部分,同时温柔坚定地回击,不把内耗留给自己(只不过后面被网友放大,并对房琪进行网暴就没必要了)。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有攻击性”就是不理智、带情绪、很犀利。
但有锋芒≠没教养、会伤人。
有次,带女儿去游乐场。周末人多,现场排队比较拥挤。
当时,我们前面是一位男孩和他妈妈。项目要开始时,又突然来了个女孩,拉着她妈妈就要往前挤,最后停在了这对母子前面。
我正想着,“这是要插队?不会这么不自觉吧?”没想到那个男孩先开口了:
“我们排很久了,你们要检票,请先到那边排队。”随后,他还给她们指了指队伍尽头的位置。
对方家长当场表达歉意,带女孩走开了。
当时,我看着这男孩,也就7、8岁吧,真是满心赞叹。
我见过很多次成人干预插队的场景——
有强硬输出的,“你怎么插队呀!”
有当场指责的,“大家都排着呢,你特殊些吗?”
包括我自己,最多也就说:“诶,不能插队哦!”
还有双方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的——最后都未必能解决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表达这么清晰、坚决,但同时又让人容易接受的“制止”。
原来“攻击性”也可以是内心平和,有智慧,让人舒服的;
它不是外向的人才能拥有的特质,而是一种不内耗、敢拒绝、能正向解决冲突的能力。
从这方面上讲,不光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也都很需要学习。


一个公式,养出“健康的攻击性”
那如何培养“健康的攻击性”呢?
在翻阅了一些资料后,我记下了一个公式:
健康攻击性=自我主张+共情力+问题解决力
1、自我主张:拥有敢于说“不”的勇气
女儿的事情发生后,我一直在反思,是什么让她连反抗的劲头都没有?
后来看到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话,她说:
“孩子被欺负时,教他说‘不许打我!’比‘告诉老师’更重要——前者培养勇气,后者滋生依赖。”
我想,女儿这么“依赖”我,源于我太多次“习惯性代替”——
当她拿起喜欢的裙子,我习惯性代替她做决定:“今天下雨,你不能穿这件噢!”
当她被问:“我可以借用下你的球拍吗?”我习惯性代她回答:“可以呀,你用吧!”
当她被不小心撞到,我习惯性代她接受道歉:“没关系,又没伤着。”
.......
我以为这是纠偏,是示范友善,是避免尴尬.......实则都是剥夺了孩子“自我主张”的机会。
现在,她每一次说“不”,我都会尽量忍住否定、说教的冲动,改为:“嗯,好吧,你有自己的想法,挺好的。”
当别人再问女儿话时,我也会忍住不替她回复:“噢,这是我女儿的事,你问她吧。”
我想,只有珍惜孩子的每一次说“不”,鼓励孩子的每一次清晰表达——在生活中让她自己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演练。
在面对冲突时,她才能真的从“生理性退缩”,转为有理有据的“自我守护”。
2、共情他人:从“对抗”到“对话”的智慧
闺蜜说,她儿子也被后桌踢过凳子。但情况和我女儿戏剧性地相反。
她孩子把对方狂吼了一通:“你再踢试试!”硬是把对方给吼哭了。
结果,俩孩子都被拎去办公室挨了批评。
回来,她儿子还委屈巴巴地吐槽:“我又没错,明明是他先惹我,为什么老师还让我道歉!”
我俩分析,其实我女儿和他儿子的应对方式都不够好——一个过度压抑,一个失控攻击。
真正“健康的攻击性”,不是在气势上压垮对方,而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
这需要孩子既能hold住局面,又能洞察需求。
闺蜜回家后,和他儿子做了一次“共情力训练”(引导孩子发现他人需求,同时找到自己能打的“牌”):
“你觉得他为什么要踢你凳子” → “他闲呗!”→“认真点。”→“噢,他想要跟我交换卡片,我没答应,他就想用踢凳子让我回应他。”
“他想要吸引你注意力,但方式让你不舒服了,对不对?那你怎么回应他的?”→ “我吼他!”
“有用吗?”→“有用啊,他不敢踢了。”→“但你也被老师批评了,很郁闷对不对?......有更好的方式吗?”→“告诉他卡的事情可以再商量,踢凳子让我很不舒服,不要踢了!”
“哦,想换卡,想你回应他,才是‘踢凳子’背后的真实需求,对不对?你先回应他,再告诉他你现在的感受,需要他怎么做,很好诶!还有吗?”→ “没有了。”
“如果他还踢怎么办?”→ “他实在要换,就让他找更好的卡来跟我换!如果再踢,我就去找老师申请换座位!”→“对,可以告诉他具体怎么做,并且告诉他如果继续这样的后果,真好!”
当我们把每个问题事件,都看成孩子锻炼的机会,用一次次复盘,将“不许吵架”转换成“怎么好好吵架”,孩子就能从中慢慢汲取到从“对抗”到“对话”的智慧。
3、解决问题:把“冲突”变“双赢”的策略
上周运动会,我也终于收获了让我安心的一幕。
那个总踢女儿椅子的男生,想要女儿的加油棒。这次女儿转身对他说:
“我可以分你两根,但你要用两个哪吒的贴纸来换。”
后来,听说两人在脸上贴着哪吒贴纸,举着加油棒,组成了班上最闪亮的助威小队!
儿童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真正的强大,是既能温柔地拥抱世界,又有勇气划清边界。”
当我们教孩子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时,他们反而更有力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方需求→我的需求→双赢方案
——解决“冲突”,并不意味着“我赢你输”,还可以“合作共赢”,不是吗?
最后,我想说,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与世界交手的方式。
愿他们都能“温柔中带锋芒,谦逊中有力量”,更自信、更融洽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