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在疫情和政策的作用下,医药股完成一轮又一轮的上涨,市值百亿甚至千亿的企业俯拾皆是。截至2021年5月31日,恒瑞医药市值高达4600亿元,药明康德市值超4000亿元,智飞生物市值超3000亿元,康希诺还未实现盈利但市值已近1500亿元,英科医疗一年豪赚70亿后股价从10元一路飙到299.99元,市值超500亿元。
医药行业是投资的热门赛道,私募扎堆,散户热捧,“医茅”、“药茅”层出不穷,部分企业股价高出天际。后疫情时代,经济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热门股”开始回撤,华大基因股价从199元高点下滑120元,英科医疗股价也从高点回落到110元,投资者在追逐收益的时候,更应防范由于估值回落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以下是医药行业常见的投资风险,广大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可以此为参考做风险排查。
1.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关系到民生健康安全,属于政府强力监管的行业。生产药品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还需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经营,符合要求才能获得《药品GMP证书》;做药品批发零售需要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还要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GSP)》在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药品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GSP 要求,取得认证证书,方可开展经营;做药品研发的需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药品生产企业需取得《药品注册批件》才能生产,做仿制药的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等等。
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控费、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还会不定期的进行”飞行检查“,在事先不通知被检查部门的情况下实施的”突击式“检查,一旦查出问题,轻则罚款整改,重则停产整顿,撤销证书。国内不少药企都因此中过”招“,谈及”飞检“瑟瑟发抖,恒瑞医药在最近一次飞行检查中就被查出报销假费用等问题而被行政处罚,此外,益丰药房、大参林、九州通等医药流通企业都被查出过问题。
但现阶段对医药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带量采购“政策。自2018年12月启动”4+7“城市启动带量采购政策以来,国采办已经完成了四轮药品集中采购,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降价程度也很可观,第一批25个试点药品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第二批33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53%,最高降价幅度93%。第三批56个药品品种,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95%。第四批共45种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96%。
带量采购政策全国询价底价采购,是打击药价虚高,推动药企利润回归合理水平重要举措,但是短期可能会造成药企财务数据上的波动,进而影响企业估值。比如,受到冠脉支架集采影响,2020年乐普医疗传统金属药物支架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同比降低38.00%,药品板块同样受到集采冲击,同比下滑11.35%。蓝帆医疗心脑血管板块受到集采冲击较大,该板块2020年营收同比下滑了43.24%,在国家第一次高值医疗耗材集中采购中,蓝帆旗下山东吉威,原价1.3万多元的支架直接开出了最低价469元,降幅高达93%。微创医疗受到的冲击更大,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18.2%,归母净利润亏损1.91美元,录得上市以来首亏。
当下,中国正加速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药价虚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痼疾并未根除。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集采、医保控费等医疗体制改革,以进一步降药价。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2.研发风险
药物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一个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需要经历临床前试验、新药临床研究申请、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新药申请、批准上市等诸多流程,平均要花费10年—15年时间。
与此同时,药物研发也是一场十分“烧钱”的活动,据《Nature》报道,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约为26亿美元。国内药企前期由于做的多是仿制药类药物,存在较低的失败风险,而且不需要前期的靶点验证工作,成本相对较低,海正药业的海泽麦布片花费2.25亿元,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5.2亿元,PD-1(报产)1.55亿元,阿利沙坦酯不到3亿元,埃克替尼的累计研发费用在1.5亿元左右。
虽然耗费巨资,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最终能够成功上市的新药不足1/10,从I期到II期大约成功率不到10%,II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在80%左右。在治疗领域,根据Clinical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提供的数据,新药研发成功率排名第一的是血液病,成功率达26.1%,其次是感染领域的研发成功率为19.1%,排名第二,眼科类、代谢类、胃肠道类、过敏类等研发成功率14%~17%,而神经类、心血管类、精神类和肿瘤类研发成功率不足10%。
新药研发失败通常意味着巨额损失。2018年著名药企礼来公司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研究三期临床试验失败,90亿美元研发费用打水漂。2021年2月,百奥泰宣布终止ADC药物BAT8001(即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美登素偶联物)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该项目研发投入累计2.26亿元,全部计入会计期间损益。
在仿制药利润不断的压缩,新玩家持续入局的背景下,众多国内药企为保持竞争优势,纷纷转向创新药领域。未来,药企研发投入只会更进一步的增加,2020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49.89 亿元,复星医药研发投入40.03 亿元。
3.并购风险
由于新药研发的困难性,部分药企在药品开发这条路上选择了“捷径”,直接并购现成企业。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产业规模,做大企业;另一方面,降低药物研发失败风险,以资金投入赢得时间,同时降低风险。因此,国内药企通常热衷于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纷纷成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包括爱尔眼科、一心堂、达安基因、乐普医疗、泰格医药、药明康德等均已成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近年来,国内医药领域并购重组十分活跃,据普华永道数据,2020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披露交易928宗,交易金额达430亿美元,较2019年交易金额增长约73%,医药和器械两大板块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近5年历史新高。国内医药企业复星医药仅2020年就发生13起对外投资并购事件,乐普医疗从2010年至今并购30多家公司,爱尔眼科2020年收购了30家医院。
对外并购可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修饰业绩的作用,但是长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才是关键。一旦并购整合不及预期,投资企业将面临财务损失风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商誉暴雷。2018年哈药股份耗资20亿元收购世界保健品龙头企业GNC(健安喜),结果不到3年时间,GNC因经营不善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誉衡药业2010年上市后,发起超20次并购,交易金额超百亿元,且形成巨额商誉值。由于后期并购整合未达预期,2017年后誉衡药业业绩开始回落,当年净利润为3.1亿元,同比下降56.8%。2018年后债务危机集中爆发,控股股东誉衡集团及一致行动人股权屡屡被司法冻结/轮候冻结,2019年开始“甩卖”子公司,但最终以亏损26.62亿元收场。2020年7月,誉衡集团的债权人以誉衡集团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向法院申请对誉衡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当下A股市场上不少药企由于前期马不停蹄的并购积累了巨额商誉值,稍有不慎便有商誉暴雷风险。复星医药商誉值为87.04亿元,占净资产比重高达23.09%;蓝帆医疗商誉值为54.15亿元,占净资产比重为42.70%;益丰药房商誉值为33.88亿元,占净资产比重为48.77%,乐普医疗商誉值为27.72亿元,占净资产比重为26%;迪安诊断商誉值为12.79亿元,占净资产比重为25%。
4.财务造假风险
投资第一要素是信任,但是偏偏医药行业却是财务造假的高发区。
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普遍高得离奇。2020年年报显示,有68家药企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其中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超过百亿元,高达128.6亿元,其次是恒瑞医药销售费用为98.03亿元,复星医药销售费用为84.64亿元,步长制药销售费用为83.73亿元。另外,华东医药、科伦药业、白云山、华润三九等企业销售费用均超过40亿元。
药企巨额销售费用背后却是触目惊心的商业腐败。高比例回扣、伪学术推广是商业贿赂的常用伎俩,而这些费用最终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造成药价虚高。
商业腐败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沃土。2019年康美药业300亿元财务造假震惊国内外,经调查,2016年至2018年期间,康美药业虚增营业收入291.28亿元,通过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实控人马兴田及其一致行动人更是挪用资金超百亿。2020年另一家药企延安必康被爆出财务造假,经调查,2015至2018年期间,延安必康的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累计44.97亿元。2015年虚增货币资金7.94亿元,2016年虚增货币资金20.57亿元,2018年虚增货币资金8.11亿元,三年累计虚增货币36.63亿元。
医药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包括使用虚开发票、票据套取资金体外使用,虚构业务事项或利用医药推广公司套取资金,或是账簿设置不规范等。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药企造假手段愈发“高明”,包括利用隐性关联方或非关联方合谋虚构业务造假,在真实交易中混入虚假交易,大幅增加了监管机构与审计机构核实的难度,让造假更具隐蔽性。
在财务造假上,即便是大药企也时不时踩雷,财政部2021年4月21日开出的一张罚单显示,华润三九通过不实列支视频拍摄项目制作费、物流监管项目费、广东片区会议费以及调研费,总计达到1.64亿元。豪森药业涉及虚开发票的违规的账目总金额超过1.5亿元。恒瑞医药,上海医药也因存在虚假列支的情况而被行政处罚。
除以上企业外,还有一大批企业踩着红线,在财务造假的边缘疯狂试探。亚太药业子公司连续三年财务造假,虚增利润总额近1.74亿元。尔康制药境外孙公司尔康柬埔寨多次涉及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博腾股份实控人陶荣、居年丰、张和兵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累计约5.34亿元。万邦医药2018年虚开发票金额1.40亿元被财政部处罚5万元。
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也可能陷入财务造假的境地,投资者需要保持怀疑态度,尤其是那些没有深厚的历史发展积累而在短期内迅速崛起,财务数据异常增长的企业。
5.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控制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医药产品生产环节较多,原材料、生产、运输、储存、储仓、使用等环节均可能产生质量问题。
近两年,药害事件频繁发生,长生生物疫苗造假案就是典型的案例。2018年7月长生生物员工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实名举报,随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举报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检查出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此前,在2017年11月份的时候,长生生物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各一批次共计65万余支百白破疫苗已经被检查出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
2018年7月16日,长生生物宣布对有效期内所有批次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全部实施召回。7月23日下午,国家药监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要求对长生生物所有疫苗生产、销售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彻查,长春市人民检察院随即成立专案组,对“长生疫苗”事件开展调查。
最终,长生生物被收回药品GMP证书,违法所得均被没收,被处罚款91亿元,董事长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2018年8月3日,深交所对高俊芳、张晶等人进行公开谴责,随后发布了《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情形,为长生生物“量身定制”了退市规则。2019年3月15日,长生生物被暂停上市,并于当年11月27日被深交所摘牌。
虽然长生生物属于极端是极端例子,但是国内药品质量问题依然普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按照国家抽检计划抽检1.82万批次,不合格104批次,总不合格率为0.57%。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品、药品包装材料和药用辅料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43%、0.54%、1.97%、0.00%和0.00%。各省(区、市)共检验药品19.38万批次,不合格1079批次,不合格率0.56%。2020年共查处药品案件6.17万件,查处药品案件货值金额7.34亿元。
6.医疗事故风险
医疗行业事故风险主要发生在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民营专科医院,眼科、口腔和医疗美容机构是医疗事故的高发区。
2020年的最后一天,知名医生、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发文怒怼爱尔眼科。据艾芬介绍,2020年5月疫情过后,她发现自己视力明显下降,于是在熟人医生介绍下耗费2.9万元在爱尔眼科实施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她的右眼裸眼视力由0.2矫正到0.4,但到7月9日左右,右眼的视力就只有0.1了,甚至出现了视网膜脱落,右眼近乎失明。
艾芬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统计,2014-2020年,爱尔眼科作为当事人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计75起,对患者的赔偿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也就意味着很多医疗事故受害者可能成为“沉默的多数”。
近年来,莆田系男科、妇科、不孕不育、整形等专科民营医院横行全国,这些医院通过虚假宣传、医托、骗保等坑蒙拐骗的手段敛取巨额财富,受害者不计其数。
医美整形领域也是医疗事故高发区,虚假宣传、非法行医、定价混乱、医疗事故频发等乱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据《2017年医美黑皮书》,目前全国正规医美诊所只有9500多家,黑医美诊所约有60000家,后者是前者的6倍。黑诊所的手术量是正规机构的2.5倍,非法执业者是合规执业者的9倍,有15万人之多。每年黑诊所约发生4万起医疗事故,因“整形致死”“整形毁容”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件时有发生。2019年新年伊始,年仅19岁的贵阳女孩小夏在贵州利美康整形医院做隆鼻手术身亡。同一年,大连女子王丽艺星医美做完隆胸手术后身亡。两件医疗事故最终导致利美康和艺星医美港交所上市计划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