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吃田螺,而且是广西流行的大田螺。但是出了广西,好像没见过其他省人吃大田螺的,就连同风同俗的广东也是流行很小的螺。我平时看别人做菜的视频,发现几乎所有人做所有菜都先来一波焯水(先用水把食材煮一遍,然后把水倒掉,再用冷水洗一遍,这回再重新放调料重新炒),我心想:这样岂不是丧失了食材的原来味道?比如我们这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用一只水煮鸡、一块水煮猪肉、三碗米(或者糖果饼干)、三杯酒去祭拜村里的土地神。水煮鸡就是两广地区流行的白切鸡,名气很大,我觉得非常难吃;因为水煮已经让鸡丧失了原来的味道,然后用酱料来增添味道,我觉得那吃的是酱料,而不是吃鸡,关键我不喜欢吃酱料。水煮猪肉也是如此,猪肉原本的味道已经丧失,再放什么调料炒也不好吃,吃起来非常柴,完全没有猪肉的味道。因此我专门上网查过“焯水”的作用,尽管道理一大堆,我依然不以为然。直到我自己第一次煮田螺。田螺里面有泥,通常我们从田螺捡回来(现在田里已经没有田螺了,就连小时候非常泛滥的福寿螺、青蛙也见不到了,可能是农药普及了,物种都灭绝了)、或者从市场买回来,都要放在水里活一段时间,让它把里面的泥吐出来,这才能做来吃。当我清洗田螺准备煮的时候,一股腥臭味扑面而来,我这时才意识到“焯水”的作用,但是“焯水”不能用清水煮,依然要放调料,不然还是会丧失原来的味道。 有一种植物,我们叫“小苏”,正式学名叫“紫苏”,这东西是做田螺的灵魂,有与没有完全是天与地的差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