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刑罚众多,流刑是极为常见同时也极为残酷的一种。即便这样,要是流刑的对象是女子,押送女囚犯这一差事,常常会引得那些没什么实际权力的基层官吏们拼命争抢。他们在官场中属于没啥用处的底层人物,面对这种苦差事,不但不抵触,反而还特别高兴。这到底是为啥呢?
【一、隋唐温和,宋明残酷,流刑的演变】
在我国古代,流刑这种刑罚被沿用了数千年,就是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区,并且终身监禁。而在隋唐时期,对流刑的惩处相对温和些,只是让犯人短期被驱逐出境,一年后便能回来。可这却让不少犯人把流刑当成了发财的机会,就像隋代的大臣裴矩,仅仅被流放了一年,就在当地积累了不少财富,简直就是一场轻松愉快的赚钱之行。
不过呢,在宋朝中期的时候,继位的明君赵煦想要让皇权更加强大,就打定主意要整顿刑法,对流刑制度进行大力改革。他觉得,流刑得特别残酷,这样才能把犯罪的人给镇住。所以,他搞出了一套全新的流刑制度,就是用来惩罚和折腾犯人的。这制度先是给犯人来一顿狠的体罚,二十大板下去,打得犯人皮开肉绽,在地上疼得打滚儿、惨叫;接着呢,在犯人脸上刻上黑色的字,让他们觉得羞耻,这也意味着漫长的流放刑罚开始了。
接下来,便开启了那漫长且备受折磨的流刑征程。犯人脚镣沉重,只能艰难地挪动着步子,缓缓前行。规定每天得走五十里,要是没达到,就得遭受鞭笞。这样的行进速度,对平常人而言都颇为艰难,对犯人来讲更是一种残酷折磨。脚镣不停地磨蹭着皮肉,致使伤口血肉模糊。寒冷的天气还让伤口长出了血泡,那种疼痛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这般残酷的跋涉,多数犯人不是在半途中就丢了性命,就是抵达目的地时已奄奄一息。
很明显,宋朝的流刑跟以往大不相同,已然变成了一种没有期限的慢性死刑。这可比直接砍头还要残酷,它会通过漫长的时间,从肉体和精神上对犯人进行折磨,逐步毁掉犯人的生命。皇帝借助这样的改革,大幅提升了流刑的惩处强度,也表明皇权进入了最为强盛的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流刑变得越发泛滥,差不多成了主要的刑罚方式。对犯人进行折磨的手段也更加残酷,像让犯人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身子受刑,或者叫犯人跪在烈日暴晒的滚烫沙子上。很明显,我国历朝历代的君主运用流刑,就是挖空心思地给犯人增添痛苦,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二、女犯多贿赂,官员趋之若鹜】
虽说押送犯人流放是个特别辛苦的活儿,可古代官场的那些个潜在规则,倒让这看似残酷的任务,在不少官吏眼里成了能捞好处的美差。特别是押送的对象是女犯人的时候,官吏们就更来劲了。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女犯的家人通常会想尽办法去贿赂押解的官吏,为的是能让女眷有个活路。哪怕是把家里的财产都赔进去,也毫无怨言,只要女眷能过得稍微好点,那就是谢天谢地了。而对于那些长期领着微薄薪水的底层官吏来说,这些贿赂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下子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可把他们给高兴坏了。
第二,女子在体力方面天生就比不上男子,想要逃脱也更为困难。而男犯就不一样了,只要稍微有一点疏忽,就有可能出现袭警然后逃跑的严重情况。所以,对于官吏来讲,押解女犯既轻松又没风险,完全不用担心会有什么麻烦。
第三,整天跟女犯待在一块儿,很容易就会产生歪心思。那些女子都成了罪犯,就算被欺负了也没地方去讲。官吏们早就对她们馋得不行,心里一直有着不轨的念头,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怎么可能会白白放过呢?
第四,半途放弃也算是一条路。女犯可能走到中途就支撑不住倒下了,这样官吏就能名正言顺地拿着赏赐回家了。这不但能有一笔合法的收入,还能清闲一阵子,着实让人满意。
最后啊,哪怕女犯显得狼狈不堪,却还是有那么几分媚态能让人瞧个新鲜。官吏们平常日子里寂寞难耐,这会儿就忍不住多瞅上几眼。
总的来讲,押解女犯这事儿对官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大,就算清楚这一路上困难重重,他们也都抢着要揽下这个活儿。权力可不是轻易能到手的,那贪婪的心思自然也就不好控制了。
【三、女犯悲惨命运,仍是人间悲欢离合】
古人有言道,墙倒了众人都会去推一把。要是被贴上罪犯的名号,那必定得承受非人的待遇。对这些可怜的女子来讲,前途已然破灭,只能任凭他人摆布。
她们兴许只是由于家里穷得叮当响,偷了点儿吃的来维持生计;也许是被当地的乡绅地主夺走了田产,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还可能仅仅是稍微招惹了权贵,便被心怀怨恨地加以报复。反正,她们所背负的罪名不管是轻是重,都难以逃脱厄运。
一张流刑文书下来,她们就得和家人永别,离开家乡。那好几千里的流放路途,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她们的双脚被镣铐束缚着,只得艰难地挪动着步子。在寒冷的风中,她们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又饿又冷。脚上的钢环不停地磨蹭着,都磨出了血泡,连走路都变成了一种极度痛苦的折磨。这仅仅是个开头,更为恐怖的是,在中途可能会丢掉性命或者遭到非人的待遇。
一路上,她们瞧着同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队伍里那空荡荡的脚镣就那么被扔在一旁。到了夜里,她们只得躺在荒野那冰凉的土地上,巴望着天快点亮。她们所经历的这一切,简直就是实打实的地狱啊。
不过呢,就算身处黑暗,人性的光辉依然透着温暖。就算她们被迫离开家,她们的母亲、丈夫还有子女都始终没抛弃她们。不管付出啥代价,也要去打点官差,就为了能给她们多争取一点活下去的可能。哪怕那希望十分渺茫,也能让她们有劲儿走完这漫长的流放之路。
与此同时,这种非人的经历让她们和押送者之间产生了特殊的联系。那些原本冷酷且贪婪的官吏,会因她们的命运而有所触动,要么多给些水和粮食,要么少施加些鞭笞。毕竟他们也有母亲、妻子和女儿。在这些可怜的女子身上,他们兴许看到的正是自己家中女眷的模样。
在这人世间,处处都充满着情谊。即便命运坎坷波折,情感最终也能够觅得一份安宁。哪怕是历经了万般艰辛,她们或许依旧能够在新的处所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展开全新的人生篇章。
【四、权力的冷酷无情,使命运起伏不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古至今不断前行。虽说时代各异,但历经九个朝代,统治者通过刑罚来树立权威的做法却始终未变。大概是因为皇权过于至高无上,以至于统治者对身边的臣民这般残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势。
在宋朝,明君赵煦大力施行残酷的流刑制度,他的目的不过是想打击犯罪,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不应只由君王来主宰,而应该由公平的法律制度来判定。
在明清时期,皇权攀升至巅峰,刑法愈发严苛。那些握着鞭杖的官吏,不过是受上级差遣的器具罢了,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之权。他们之所以对女犯表现出兴奋之态,其内心的这种渴望,实则源自于对权力的向往。
然而呢,权力这玩意儿说到底是虚头巴脑的。它来的时候那是越发地张狂放肆,可走的时候呢,那是瞬间就土崩瓦解了。今儿个对犯人用刑逼供的官吏,明儿个兴许自己就变成囚犯了;今儿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明儿个在史书里可能就成了过去式的雕像了。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众或许能做的并不多,然而绝不能丢掉希望。毕竟历史潮流的终极目标,是彰显人性的光辉以及生命的尊严。而且,它肯定会点燃我们每个人内心那股追求善与进步的火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