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好多人都在网上说官媒翻车了,画饼充饥骗不了年轻人了。其实官媒宣传的正能量是肯定没有错的。如果官媒不再宣传底层劳动人民,而是换上一个坐办公室的公务员兢兢业业地工作,或是银行高管挥手间调拨千万资金,那评论区下面肯定也是一片反对地声音吧? 问题是官媒宣传劳动人民地用语确实不太合适,你说奋力拉车挣的钱是最踏实的,难道企业高管、金融精英挣得钱就不踏实了吗 ?《潜伏》中有句台词:这儿有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肮脏的。官媒中隐含着的外之意,好像是鼓励我们都去做拉车一类的工作,当然引起评论区的一片反对声音。 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足量的进步,这无可置疑,以前定的小康标准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如今的生活水平早就实现了。但是由于个人能力不一样,社会分工肯定不同,体力活肯定要有人干。而且国家还不是很发达,社会肯定不能辐射到每一个人。 这就需要官方媒体在宣传时,针对不同人群确定宣传重点。如图中这个拉车的人,他肯定没有五险,所以在宣传时除了肯定他的工作外,能不能说一下他面临的困境,他作为一个辛勤的劳动者,有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的福利待遇,能不能提出一些解决性的建议呢? 而对于我们公认的福利待遇好的体制内人员,也可以宣传他们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立一个榜样。 社会财富不可能均匀分配,肯定有富有穷。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社会保障不太好的领域,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更多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