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金雕——从S-37到Su-47 1997年9月25日,在俄罗斯茹科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的机场上,苏霍伊设计局最新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原型机S-37(俄文С-37),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从外观上看,S-37“金雕”和苏-37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是双发、双垂尾、三翼面布局,尺寸和吨位也差不太多。S-37为了改善隐身性能,在机身上设置了机内弹舱,最为吸睛的是它采用了前掠翼设计,这在现代战斗机中还是头一回。 前掠翼其实在当时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二战期间德国人就率先将后掠翼和前掠翼技术用于飞机设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装前掠翼的四发喷气式飞机——Ju.287轰炸机,后来又研制了HE-162战斗机并实现了量产。1977年,美国开始研制前掠翼验证机,1984年12月14日格鲁门公司开发的前掠翼验证机X-29A首次升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S-37在气动布局的选择方面也有一些X-29A的影子。其最早的单发方案与X-29A的“外貌”颇为相似,双发方案也仅仅是将后边条改为了平尾,从而形成了三翼面布局。 当然这不是说,S-37照搬X-29A,两者在机身、进气道、边条翼、前翼、平尾等方面都完全不同,S-37的推重比也要大得多,机动性比X-29A更强;另外X-29A是纯粹的实验机,根本没有考虑武器的挂载、雷达的配置和隐身等问题,而S-37则是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原型机,一些战斗机必备的东西和技术要求,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从这个方面来说,S-37比X-29A更加成熟和完善。 S-37一度前景看好,2002年编号改为苏-47,北约还正儿八经给了个绰号“小木桶”,但最后由于无法满足俄罗斯军方的空战需求,最终停止了研发,逐渐在公众眼前消失。后来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是同为苏霍尹公司的T-50,也就是现在的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