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
正因为他的这一意外操作,直接让他从一个逃犯直接晋升为“都头”,从此吃上了“皇粮”。
要不是因为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武松也许会在“都头”的岗位上干到退休,在阳谷县有面子的过完一生。
那么,就在武松当上“都头”后,有很多读者好奇武松都头一职到底有多少俸禄?在影视剧里看到其很潇洒的样子。
史料记载,“都头”一职本为军职名,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在北宋达到巅峰,明、清两朝不再设立。
《宋史》记载,“都”一级的统兵官(步军)是“都头”和“副都头”,一都按制应有百人,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级单位。
但是,《水浒传》中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却并非禁军或厢军中的统兵官。
因为在宋朝,县一级行政单位中是没有“都头”这一正式军职的。
实际上,武松担任的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不过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表达对县役的尊重罢了。
严格来说,县一级的“都头”其实不是官,而是“吏”。
在宋代官制中,“官”与“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官”是经过科举考试,由朝廷任命,吏部管理备案的正式国家公务员,俸禄由国家财政拨付。
而“吏”,则是“官”临时聘请的工作人员,为“官”服务,俸禄由“官”来发放,县令可以随时解聘。
这一点其实从原著或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出,武松打虎的消息传到阳谷县后,阳谷县县令十分仰慕武松的勇武,特意想将其纳入他的麾下。
于是,给了他一个“都头”的职位。那样的职位,很显然不是国家任命的,而是他自己聘任的。
后来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摊上了官司,阳谷县令也只好将其解雇了。
从职能上看,武松担任的都头其实主要负责的是阳谷县的治安巡逻、缉拿盗匪等工作。
有学者认为相当于现代的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或派出所所长。
值得注意的是,阳谷县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县城,县令每月的俸禄为十二千(即12贯),年薪144贯,也就是144两银子。
而武松作为县令聘用的吏员,其收入自然远低于正式官员。那么到底有多少呢?
关于武松担任都头一年的具体俸禄数额,现存史料和研究者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1、年薪约48两银子。
《水浒传》原著中记载,武松在担任都头两个月后,手头可支配银两增加了约8两,推算月俸4两,年薪48两。
另外,据书中记载,郓哥得到武松五两银子后说道,“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也可推算出当时阳谷县居民每月生活费约1两银子。
按照如今的最低生活标准估算,1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约2000元,也就是说那是1两银子的购买值约2000元。
那样的话,武松每年的年薪就是9.6万元。
2、年薪45贯钱。
根据《东京梦华录》等史料记载,北宋时期都头的年薪与地区经济水平相关:
经济发达地区约60贯,一般地区约45贯。
阳谷县属普通县城,故武松年薪约45贯。按北宋末年一贯钱一石米计算,45贯可买45石米(一石约120斤),共5400斤。
以现代米价3-4元/斤计算,折合人民币16200-21600元。这样算的话,武松每年的年薪不过2万元左右。
那么,武松的这一收入到底算不算高?其实并不算,我们再来看看武大郎的收入情况:
根据《水浒传》及相关史料记载,武大郎每天约卖10扇笼炊饼,如果每笼10个的话,那每天能卖100个。
以北宋的消费通胀算,每个炊饼约7文钱,每天收入毛利700文,净利按25-30%计算,每天净利润约200文。
这样的话,每月6000文,跑过天气不好和损耗后,武大郎每月的收入约5000文,也就是5贯钱,5贯钱就是5两银子。
这样看来,武松的收入还不如武大郎呢。
不过,众所周知,在任何朝代为官,都是收获满满的,武松也不例外。除了固定工资外,他还至少能收获两样东西:
其一,名望
要按武松的正常收入,其实也一般,潘金莲估计也不怎么看得上。
不过“都头”的身份一下子让潘金莲对其充满了好感,甚至还想以身相许。
另外,武松当上都头后,武大郎面上也很有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有路人和街坊邻居见了武松都十分客气和尊重。
其二,灰色收入
《梦溪笔谈》中写道:“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
武松也是吏人,自然免不了受贿。不过以他的性格不太可能接受,不过大的不接受,小的估计也免不了。
从以上武松的俸禄水平可以看出,尽管他因打死老虎被县令赏识,但作为“吏”的他并没有稳定的编制和高收入。
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小吏的生活状况。
另外,武松的收入水平也从侧面解释了他为何在面对西门庆的恶行时,会选择以自己的方式伸张正义。
因为依靠微薄的俸禄和官府的庇护,他很难实现自己的诉求。这也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者们,关于“武松都头的收入水平解读”,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