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金智善:为爱倒追中国冠军,依然租房生活,如今怎么样了?

2011 年,在哈尔滨零下 30 度的寒夜里,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新娘裹着貂皮大衣直跺脚,新郎却穿着单薄西装冻得打颤

2011 年,在哈尔滨零下 30 度的寒夜里,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

新娘裹着貂皮大衣直跺脚,新郎却穿着单薄西装冻得打颤 —— 这对新人连结婚礼服都要临时互换着穿,只因韩国姑娘金智善带来的韩式婚纱,根本扛不住中国东北的极寒天气。

这就是被称为 “冰壶界梁祝” 的跨国夫妻。

当 32 岁的徐晓明握紧新娘的手时,或许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在冰场上倒追他三年的韩国姑娘,会带着他开启一段比冬奥会比赛更跌宕的人生。

1986 年出生的金智善,是韩国江原道冰雪运动圈出了名的 “白富美”。

1

她家开着冰雪器材公司,占据首尔市场三成份额,家里别墅自带冰场。可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姑娘,童年记忆里塞满消毒水味道的护具和凌晨五点的冰场。

“爸爸总说我是冰渣子堆里长大的。” 在首尔明洞的豪宅里,7 岁的小智善每天要完成两个 “必须”:必须用父亲公司新研发的冰刀训练,必须在摔倒后自己爬起来。

有次练习速滑摔断锁骨,父亲却指着冰场说:“看见那个擦冰的阿姨了吗?她女儿昨天刚拿了少年组冠军。”

高二那年的体育课。当速滑队主力队员的金智善偶然摸到了冰壶,那个在冰面上旋转的 “大茶壶” 瞬间击中了她的神经。

她瞒着父亲参加了江原道冰壶选拔赛,直到捧着奖杯回家,才发现父亲早已站在玄关 —— 原来教练早把比赛录像寄到了家里。

2007 年哈尔滨冰壶馆里,21 岁的金智善正经历人生最尴尬时刻。

作为中韩冰壶交流的种子选手,她精心准备的韩语问候卡在了喉咙 —— 对面那个叫徐晓明的中国选手,正用东北大碴子味英语问她:“Can you speak Chinese?”

这个画面后来被徐晓明调侃了十几年:“当时她脸涨得通红,突然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屏幕上跳出一行中文:‘你教我冰壶,我教你韩语’。”

彼时刚获得全国冠军的徐晓明不知道,这个韩国姑娘的直球攻势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三个月,金智善开启了冰壶界史无前例的 “倒追模式”。每天训练结束,她就蹲在场馆门口等徐晓明,捧着从韩国背来的泡菜当 “拜师礼”;听说徐晓明喜欢周杰伦,她硬是学会了整首《发如雪》的汉语发音;有次发现徐晓明护膝破损,她连夜联系父亲空运来三箱专业护具。

“当时队里都在传,说韩国队派来个‘冰壶间谍’。” 徐晓明回忆道。直到某天清晨,他在宿舍楼下撞见睫毛结霜的金智善 —— 这个傻姑娘为送他生日礼物,在零下 25 度的街头等了两个小时。

当两人终于在 2011 年修成正果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新婚第二天,徐晓明就接到国家队集训通知。金智善摸着尚未褪色的喜字红毯,把蜜月旅行改签成了训练基地探亲票。

这对冰上眷侣的日常,是跨国视频里的 “三语混搭”(韩语、汉语、肢体语言),是比赛转机时在机场的 15 分钟拥抱,是金智善怀孕七个月还坚持在场边指导队员的惊险画面。

2015 年女儿出生时,徐晓明正在挪威打积分赛,接到电话时差点把冰壶砸进裁判区。

最艰难的是 2017 年退役抉择。面对韩国冰壶协会的留任邀请,金智善盯着手机里上海青年队的招聘启事看了整夜。第二天清晨,她打包了 12 年的比赛录像带,对丈夫说:“孩子们需要会说韩语的冰壶教练,更需要会说汉语的妈妈。”

如今走进上海松江某老小区,常能看见这样的画面:二胎妈妈金智善左手抱着哭闹的婴儿,右手拿着战术板给队员讲解;丈夫徐晓明蹲在楼道里修婴儿车,顺便给社区孩子演示冰壶动作。

他们至今租住在 60 平的老房子里,因为工资都投进了社区冰壶推广。

“别人都说跨国婚姻难,其实最难的永远是明天。” 金智善说这话时,正用韩国辣酱炒着东北酸菜。

客厅墙上挂着哈尔滨冰场的合影,电视里重播着女儿参加的少儿冰壶赛 —— 那个五岁就能擦冰的小丫头,此刻正学着妈妈当年的样子,把告白纸条塞进隔壁中国男孩的冰鞋里。

13 年光阴流转,当年那个敢在异国冰场大胆追爱的姑娘,如今成了无数年轻运动员的 “跨国婚恋咨询师”。她总说真正的金牌不在颁奖台,而在每个为爱勇敢的瞬间。

就像冰壶运动中最重要的 “擦冰” 动作 —— 爱情从来不是静止的靶心,而是需要两个人不断调整方向,擦亮每个平凡的日子。

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不需要翻译软件,不用分国界语言,只要两双手共同握住方向,就能擦出温暖世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