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哪吒2》美国上映困境,《美队4》在华遭遇高票价挑战

凌晨两点五十。空荡的电影院大厅里,墙上的电子屏红光跳动,显示着一场电影的播出信息:《美队4》。屏幕右下角标着令人瞠目结舌

凌晨两点五十。

空荡的电影院大厅里,墙上的电子屏红光跳动,显示着一场电影的播出信息:《美队4》。

屏幕右下角标着令人瞠目结舌的票价:666元。

售票窗口旁,一个稀稀落落的小队列,几位等候买票的人低头刷着手机,看起来比周围的影院气温还低的气氛——没人多说一句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价格上。

在今年充满话题性的影市中,《哪吒2》闯进北美,《美队4》登陆国内,却让两部电影以一种肃穆的氛围在不同国家上演了特别“较量”。

一边是《哪吒2》在美国的窘迫排片,一边是《美队4》国内的泄气定价,这种现象有些戏剧化,却足够引发一场关于市场和文化的讨论。

对比中国国内《哪吒2》的热闹,北美市场呈现的是一种冷清的“配角感”。

几位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他们想支持《哪吒2》,结果发现电影院的排片少得可怜,甚至连IMAX版本都很难找到。

这对许多喜欢动画大片、期待大银幕震撼效果的观众而言,无疑是一种遗憾。

不光加拿大如此,就连美国本土也没给《哪吒2》足够的“舞台”。

一些影评人士分析,美国影院可能是担心《哪吒2》的排片会抢了如《美队4》这类本地大片的市场,因此对《哪吒2》的档期和屏幕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

尤其是IMAX这种高观众吸引力的屏幕,几乎没有机会留给一部“竞争对手”的动画电影。

事实上,这种操作并非个例。

像《哪吒2》这样尝试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影,通常很难依靠市场规则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

这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好,而是在外界眼中,国漫依然是个“新手”,需要自己“够狠”才能分得一杯羹。

而这次《哪吒2》的上映经历,似乎给中国电影上了一课,唯有更加出类拔萃,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站住脚。

与美国的操作不同,国内影院对于《美队4》的态度显得平和而又巧妙。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排片,但为了给《哪吒2》更多空间,许多影院采取了“时间战术”。

凌晨两点五十,成了《美队4》的常见排档时间。

不仅如此,高达666元的票价更是成了不少人的谈资。

甚至还有影院“冷场”安排,《美队4》在一些地方一律排在“无供暖,低温”的影厅里。

这种安排虽然没有明确表示“针对”,却让人看出了几分含蓄的“回击”。

更让网友津津乐道的是,有影院的排片时间标注在2点50,而票价却是250元——这暗示性十足的数字组合,被一些人看作是影市的趣味“小反击”。

但国内影院似乎并不想刻意为难《美队4》。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美队4》来自好莱坞,但中国本土电影尤其是国漫还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取尊重。

因此,适当的“平衡排片”,既显得合理,也让观众选择有了更多自由度。

对于影院的操作,不同观众的态度也见仁见智。

一个显著话题就是票价。

666元的定价让许多人摇头,“谁会拿600块去看凌晨的电影?

”一些观众甚至表示,宁愿支持本土电影,也不会为这种海外大片买单。

但也有人表示,影院可能是想通过价格本身传递一种含蓄的态度,即愿意放档,但没有优先权。

也有网友调侃,这样的票价策略比直接不排片更狠,“光是看到价格就气得想离开”。

还有人说,这种安排给了观众自主选择权,没有明显的强迫感,也算是一种尊重合约精神的表现。

不过,不乏部分影迷提出另一个角度:价格高可能也是为了营造一种“重视感”,让好莱坞大片方明白,要想争取中国市场,或许得更加理解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

今年,无论是《哪吒2》,还是几部其它国漫,其实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些新信号。

以往提到动画,大家总会首先想到皮克斯、迪士尼,但现在,《哪吒2》的质量和本土市场的火爆,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动画也具备了讲好故事、打破文化隔阂的能力。

一位朋友在春节期间看完《哪吒2》后给出了热情的评价:“很久没为了动画片买票了,但看完觉得,好电影哪国的都值得支持。

”事实也证明,国漫不仅能抓住本地的观众情感,也开始探索如何让全球观众感受到它的吸引力。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像《哪吒2》这样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想要“站住脚”,还需要更长的营销链条、更精准的推广策略。

毕竟,好电影需要被更多人认识,单靠一国之力很难做到全球化传播。

也许,这一次的“哪吒和美队”并不是简单的电影竞争,而是一场关于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则的探讨。

面对两部电影的表现,我们也许该换个角度看待这些现象:它们的较量,其实衬托出一个共同点——电影想获得长久的成功,靠的不仅是故事和特效,还需要尊重文化差异、用心理解观众的多样需求。

国漫的崛起才刚刚开始,而中外电影的互动也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市场没有绝对的主场,所有的努力,终究会被每一张电影票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