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感觉,美国这艘大船,正有些吃力地调转方向,或者说在下坡路上越滑越远。
特朗普推行的不少政策,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国策,不如说更贴近服务其个人政治议程的秀场,表演痕迹颇重。

从贸易争端到移民管控,从气候协议到外交关系,特朗普政府几乎在所有能触及的领域都摆出了强硬姿态,甚至不惜推翻既有规则,让习惯了原有秩序的世界感到错愕和不安。
这种做法不仅在美国内外激起巨大争议,也让美国在国际合作中显得日益孤立。

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对华关税战,大概是这几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戏码之一,初衷宣称是要保护美国产业、减少逆差、为支持者增加饭碗。
然而,实际效果与预期南辕北辙。这场贸易战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实实在在地伤到了美国经济自身,顺带也搅乱了全球贸易的节奏。
特朗普政府似乎误判了形势,以为还能像过去那样让中国让步,显然没充分估计到今天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应对决心。

中国没有选择屈服,而是拿出了反制措施,这么一来,美国自己就有点尴尬了,继续加码关税,损失清单只会越来越长。如果就此收手,面子上又挂不住。
这场贸易战,越来越像自己挖了个坑,结果发现爬出来并不容易,大概是不甘心就这么僵持着,特朗普政府又想出了新招,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籍商船征收货物费用。

特朗普这一招名义上是为了“促进美国船舶制造业”,实际上更像是变相加征关税,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施压。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25年4月18日宣布的计划,这项新规打算分两步走,当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商船按每吨货物收取50美元费用,未来三年,这个费用每年还要再涨30美元。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冒出类似想法,早在当年2月,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抛出过一个草案,提议对每艘中国籍或中国制造的商船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服务费。
不过那次动静太大,引来美国国内一片反对声,最后不了了之,这次卷土重来,金额看着没那么吓人了,但意图还是很明显。

那么这招真的能奏效吗?可能性看起来微乎其微,这项政策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完全无视了中美在船舶制造业上存在的巨大现实差距。
中国已经是全球造船业的绝对主力,全球集装箱船订单的八成以上、散货船订单的七成半都握在中国手里。

而美国本土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占0.1%。指望靠收这点停靠费就能“刺激”起一个几乎失去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无异于缘木求鱼。
即便把停靠美国的这笔额外费用算进去,中国制造的商船在成本上依然有显著优势。

更直接的影响是,这笔新增的费用,最终大概率还是会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摊到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头上,让本就面临通胀压力的美国民众生活成本更高。
自家人先反对有意思的是,这个针对中国商船的政策还没正式落地,最先坐不住、出来大声反对的,反而是美国自己的贸易团体。
在政策宣布前的听证会上,数百个美国贸易相关组织和国会议员就吵翻了天,这些团体警告政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打贸易战,美国几乎没有胜算。

理由很简单,这项政策除了给美国的运输物流体系和依赖进口的制造业添乱之外,根本不可能动摇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地位。
一个在1980年代后就基本造不了大型LNG船、2017年后连大型油轮都造不出来的国家,要靠收停靠费去挑战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听起来确实有点像一出自导自演的滑稽剧。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动作,暴露了其在理解全球经济运作和国际贸易现实方面的某种偏差。

他们似乎相信,依靠政治强权和贸易壁垒,就能强行扭转产业格局,让制造业“回流”,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有其自身逻辑,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随意摆布的。
美国船舶制造业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迭代、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长期因素累积的结果。

单靠一个征收停靠费的政策,不仅解决不了这些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因为抬高贸易成本、引发反制而进一步削弱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说到底,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服务于其国内政治议程的色彩,似乎远大于服务美国经济本身,将中国设定为美国经济问题的“替罪羊”,以此来凝聚支持者、转移内部矛盾、煽动某种情绪,是常见的政治策略。
但这种策略对于解决美国面临的实际挑战,往往是隔靴搔痒,甚至可能因为破坏国际关系而损害美国的长期利益和国际形象。

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最终很可能陷入一个谁也捞不到多少好处、甚至两败俱伤的局面,美国消费者可能要为更高的物价买单,美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可能更加复杂,美国经济也可能因此承受不必要的拖累。
而中国,虽然也会面临挑战和压力,但凭借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持续提升的全球影响力,应对这些外部冲击的能力也在增强。

信源: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中国造船修改版收费标准,业内担忧难消 2025-04-18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