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院士的离去,如一颗巨星陨落,让整个华夏大地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他生于 1926 年的广东汕尾,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纷飞的战火与同胞的苦难,在他年少的心中种下了 “造船救国” 的种子。
1949 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他,毅然投身国家的船舶事业,开启了与大海和国防紧密相连的人生旅程。

1958 年,黄旭华被密召进京,参与中国核潜艇工程,自此,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中。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又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核潜艇事业几乎是从零起步。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与计算尺,在无数个日夜中计算海量的数据;没有经验借鉴,就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一步步艰难摸索。
在艇型选择上,黄旭华力排众议,大胆采用水滴线型,这种设计在当时技术难度极高,却能大幅提升核潜艇的水下性能。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1970 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 年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海军自此迈入 “核时代”。
1988 年,62 岁高龄的黄旭华亲自参与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用行动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核潜艇事业的忠诚。

黄旭华院士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更在于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来者的标杆。
他的一生,是对国家无限忠诚、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生。
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没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没能见证孩子的成长,却毫无怨言。
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用一生证明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

如今,我们缅怀黄旭华院士,要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应学习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技术成果,将继续推动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发展,让中国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文章如有问题私信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