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当我们轻轻吟诵起这些词句,那个才情卓绝、命运多舛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而她在金华度过的那段岁月,也随之徐徐展开,如同一幅尘封的历史画卷,每一处笔触都饱含着深情与沧桑。李清照来到金华,是在绍兴四年(1134 年)的秋冬之际。彼时,北宋已亡于金兵的铁蹄之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痛,先是与丈夫赵明诚一路南渡,在颠沛流离中散失了大量珍贵的金石文物,而后赵明诚又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后来,李清照又遭遇了与张汝舟那段短暂而痛苦的婚姻,身心俱疲。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为躲避金兵,从临安逆钱塘江而上,经严滩之险,抵达金华,借住在双溪北岸的陈氏府第,开始了她在金华的生活。

在金华的时光里,李清照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诗词情感愈发深沉,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怀,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武陵春·春晚》便是她在金华创作的一首千古名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写于绍兴五年(1135 年)的春天,此时的李清照已年过半百,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风停了,尘土里带着落花的香气,花儿已然凋零殆尽,就如同她那破碎的人生。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她却无心梳妆,“日晚倦梳头”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她内心的愁苦与倦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短短十个字,道尽了她的心酸与无奈。曾经与赵明诚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只剩下她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变了,想要倾诉,泪水却先夺眶而出。
听闻双溪的春光正好,她也曾动过去泛舟游玩的念头,试图在美好的春光中寻找一丝慰藉,可转而又想,那小小的舴艋舟,如何能承载得起自己这如山般沉重的忧愁呢?这忧愁,是国破家亡的悲痛,是丈夫离世的哀伤,是身世飘零的凄苦,千般滋味,万般无奈,都被她写进了这短短几句词里,让后人读来,也不禁为之动容。除了《武陵春》,李清照还在金华留下了一首气势豪迈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八咏楼,这座金华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李清照登上八咏楼,俯瞰着眼前的大好河山,心中涌起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千古风流八咏楼”,八咏楼千古以来便是风流之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然而,如今这江山却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江山留与后人愁”,这愁,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是对南宋朝廷腐朽无能的悲愤。“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的水路连通南国三千里,其气势足以震慑江城十四州,这两句诗描绘出金华的雄伟气势,也展现出李清照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在《武陵春》里忧愁柔弱的女子,而是一个心怀天下、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女词人。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以诗词为武器,抒发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热爱。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创作了《打马图经序》和《打马赋》。打马是一种赌博棋艺,李清照在序文中自述性喜博,但她写这些作品并非仅仅为了谈棋艺,而是别有深意。陈玉兰教授认为,李清照是想通过对“打马”游戏的评述和提倡,引导一种意在“争先”、功在社稷的尚武精神。《打马赋》更是以棋局比时局,借打马游戏言兵马之事,巧妙地寄寓了她深沉的忧国之思和炽热的爱国之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李清照虽为女子,却有着不输男子的见识和抱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李清照在金华的生活,并非只有忧愁与哀伤,她也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互交融。或许,在某个闲适的午后,她会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们相聚一堂,品茶论道,谈诗论词。她会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也会倾听他人对时局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中,她的才情得以传播,而金华的文化也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注入她的心田,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与滋养。她在金华留下的诗词,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金华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李清照的金华岁月,是她人生中一段独特而珍贵的时光。在这里,她的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她用诗词记录下了自己在金华的喜怒哀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了解南宋时期社会风貌和人们思想情感的窗口。
每当我们吟诵起她的诗词,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双溪边黯然神伤,在八咏楼上凭栏远眺的身影,感受到她在金华岁月里的无尽情思。她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保持坚韧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