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月中旬美国政府就已经率先放出消息,表示在下旬很可能和中国财长“见一面”,地点就选择在G20财长会议上。
当时这条消息一度让处于困境中的美企信心大振,美国股市也随之攀升。
但出乎意料的是,会议期间中国选择会见8国财长,却对美国财长视而不见。
中美当前为何不适宜见面?特朗普再一次提及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中国降低税款,条件又是什么?
本月15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他和中国官员很可能有一场会晤行动,地点就选择在华盛顿。
当时该新闻曝光的时候,外媒认为中美正在举行谈判磋商,很可能要有进展了。
但后续报道提及中方并没有敲定该议程,只是派出代表团参加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所以当时对于中国和美国是否一定会有会晤,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中美交锋最激烈的时候,美国率先对华表露想见面的意愿。
近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出席多场会议,美国媒体望眼欲穿,但没看到中美有任何谈判的议程。
后续报道提及在会议期间,中国财长会见了多个国家的财长,名单中没有贝森特等美国官员,也就意味着中美现在见面基本上不可能了。
对于很多等待和解的美企,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预兆。
美国媒体也提及,中方释放的信号代表着“中美现在还没有到和解的时候”,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是特朗普多次态度反复,时而表示对中国减免税款,时而又要大幅度对华“报复”。
说到底美国还是等着收这波关税,不想对华低头。
关税战被美国当作转嫁债务危机、收割全球财富的“救命稻草”,妄图通过打击中国出口、迫使资本回流,缓解债务压力并重塑“美元—制造业”平衡。
而中国的要求就是必须对华全盘取消关税,不可能在这点上有任何的让步。
因为从关键点来看,中国对美稀土出口管制、暂停美企出口资格等,加剧了美国的供应链压力,形成“以牙还牙”的循环。
这种国际反制态势下,各方都在等待看谁率先做出实质性让步,形成拉锯战是难免的。
总而言之,现在哪一方都投入了很大成本,即便是美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但他们还没有选择“认输”。
其二是特朗普已经被共和党“架在火上”。
他们如果撑不住认输,必然损失大量基本盘,所以一定要“赢”,多次向中国施压让步。
可以说关税战到现在已经沦为政客转移视线的工具。
特朗普凭借煽动“美国优先”等民粹情绪,将中下层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不公平贸易”,以此巩固选民基础。
尽管美国学者指出贸易逆差本质是美国储蓄率过低、消费过度的结构性问题,但政治操弄使得关税战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筹码,难以基于理性的经济考量去推动和解。
特朗普如果打不破这层政治壁垒,或者放不下“面子”主动认输的话,中美可能长期僵持。
因为美国“驴象”两党已形成全方位打压中国发展的共识,对华竞争基调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也为关税战和解设置了重重障碍。
即便是现在美国国内已经非常艰难了,但为了选票和未来共和党的繁荣,特朗普也只能表面上装强硬。
其三是根本的问题,就是美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挑战”,试图通过关税战遏制中国崛起,重塑全球霸权。
从9日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停税,撕破脸皮和中国对垒开始,就已经摆明了要借关税“削弱中国竞争力”。
因为美国已经察觉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地位。
美国期望通过抬高贸易壁垒,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填补国内产业空心化。
这也就决定了根本的问题,就是美方对华关税暗藏的目的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不是表面上收上来一点关税资金而已。
果然在放出对华减税的信号之后不久,特朗普改口了。
他表示除非中国有实质性行动,否则美国不会对中国商品降低关税。
这里所谓的“实质性行动”,说白了还是要求中国让步。
如同前面所提到过的一样,特朗普进行到这个层面,美国再想回头代价太大,军事与科技对抗的底色愈发明显。
美国是一定掏空心思想让中国拿出点“好处”来,至少是他们能在明面上宣布获胜。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次中国财长不仅没和美国见面,我国央行行长的演讲中还明确揭露了美国的“底子: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下行风险突出。近期美国滥施关税,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治理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破坏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此外,中美长期“拉锯”坚持不住的是特朗普。
美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对美国实施了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实体清单扩容等精准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这些加剧了美国的供应链压力,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受到影响。
并且,美国的关税讹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其国际形象受损,国际影响力下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的关税霸凌。
说到底现在美国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特朗普政府还面临着国内民众与企业的双重不满。
但主动让步的不该是中国,特朗普提出的荒唐条件,也不该被讨论和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