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凌晨1时40分,国道309线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段,一声巨响划破夜空——路面突然塌陷,形成一个近3米宽的深坑!4辆疾驰的货车接连追尾,2条生命戛然而止。更令人心惊的是,地质雷达随后扫描出10处隐蔽道路病害,其中4处是随时可能吞噬车辆的“空洞”,最大隐患面积达53平方米……这条36岁的“高龄”国道,为何突然“张口吃人”?
4月22日,记者赶赴事发路段时,14名工人正操纵3台钻孔机紧急注浆。塌陷的坑洞虽已填平,但专家手中的检测数据却让人脊背发凉:
1260平方米扫描范围:地质雷达穿透路面3米深度,像“CT”般揪出隐藏病害;
10处致命缺陷:4处空洞(最大单处面积20㎡)、6处松散路基(172㎡),相当于整段路下方被蛀空;
日均万辆货车碾压:这条121公里的“老动脉”,每天承受超载货车的反复冲击。
“空洞就像定时炸弹,雨水渗入会加速塌陷。”现场专家坦言。而更值得追问的是:这些隐患为何未被提前发现?
1. 设计寿命已超限,修补只是“贴膏药”国道309线山西段建于1987年,设计寿命约30年。尽管2020年进行过路面加铺,但路基老化、排水系统落后等根本问题未解决。专家指出:“二级公路标准已无法匹配现今货运量,超载车辆更是雪上加霜。”
2. 地下水“暗蚀”路基,监管存在盲区初步调查显示,地表水渗入和地下水潜蚀是塌陷主因。但周边村民反映:“每逢大雨,这段路总有积水,排水沟常年堵塞。”日常养护是否流于形式?地质勘探是否遗漏了岩溶或湿陷性黄土风险?
3. 全国“高龄公路”隐患摸底迫在眉睫据统计,我国60%的普通国省道已超设计使用年限。类似山西的塌陷事件,近年已在福建、甘肃等多地发生。有网友愤慨:“一条路修完就没人管了,非等出人命才检测?”
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漏洞:
预警技术应用不足:地质雷达检测成本高,多数地区仍依赖人工巡查;
超载治理形同虚设:该路段货运车占比超70%,但超限站未能有效拦截;
问责机制待完善:塌陷前是否有群众投诉?养护记录是否完整?
专家呼吁:“道路体检”应纳入省级民生工程,对使用超20年的公路强制开展地下空洞扫描,并建立“一路一档”动态监测。
目前,施工方正对10处病害注浆加固,预计4月23日恢复通行。但当地居民担忧:“修补速度这么快,质量能保证吗?”山西省交通厅已承诺开展全省国道路基排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开。
一场塌陷,夺走的是两个家庭的顶梁柱,撕开的是基础设施老龄化的严峻现实。当我们惊叹于“中国速度”时,是否也该为那些沉默的老路按下“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