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为、OV连夜接入DeepSeek,雷军却在直播间疯狂夸对手——这反常一幕,揭开了中国科技公司最隐秘的‘内伤’。”
2025年春节,科技圈被两个关键词刷屏:DeepSeek和小米。前者凭借“百亿参数、千万成本”的R1模型,让华为、荣耀、OV集体“真香”;后者却因雷军一句“非常钦佩”后毫无动作,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用户评论区炸了:“其他厂商的AI助手都能解高数题了,小爱同学还在问‘明天天气如何’?”“自研?怕不是研发了个寂寞!”——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小米的“反常”,藏着三重生存逻辑:
技术路线的生死赌局当同行忙着“拿来主义”时,小米的澎湃OS早已把AI塞进系统底层:从AI消除到跨端智联,这些功能不靠大语言模型,却能解决用户“拍照P图慢”“设备联动卡”的真实痛点。就像雷军所说:“做AI不是比谁会聊天,而是比谁更懂用户的生活。”
生态战争的隐秘筹码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需要的是能同时理解语音、图像、传感器数据的多模态AI,而DeepSeek-R1的强项仍是文字生成。试想:当你对智能家居说“调暗灯光”,AI若只懂文字指令却读不懂环境光线数据,这体验得多割裂?
成本控制的残酷现实DeepSeek虽以“低成本训练”著称,但面对小米1.6亿月活用户,推理成本才是吞金兽。有业内人士测算:若小米全量接入,每年服务器开支将超20亿——这笔钱,够造三艘航天火箭了。
小米的困境,是中国科技公司的集体缩影:
数据困局:用户隐私红线 vs 模型训练需求,谁敢拿亿万用户隐私“养蛊”?
人才争夺战:DeepSeek天才少女罗福莉被小米千万年薪“追求”却未点头,折射出顶级AI人才的稀缺性。
算力卡脖子:即便自研万卡集群,英伟达的CUDA生态仍是绕不开的“隐形高墙”。
一位小米工程师私下透露:“我们不是造不出ChatGPT,但要造的是能塞进手环、空调、汽车里,还不起火的AI。”
在知乎“小米不接DeepSeek”的话题下,一条高赞评论刺痛人心:“我可以忍受小爱同学暂时不够聪明,但无法接受十年后中国AI领域还是‘拿来主义’的殖民地。”
而小米的选择,或许正暗合了这种情绪:当其他厂商忙着用DeepSeek给财报贴金时,它选择用CyberOne机器人、GPU万卡集群、澎湃OS,搭建一条更难但更自主的路。
“如果有一天,中国所有科技公司都只会‘接管道’,没人‘挖水井’,我们的下一代用着别人的AI长大——这样的未来,是你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