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霞。祝各位朋友开工大吉。
这个春节,最热门的话题当属“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成为中国比肩世界顶流模型的奇迹。
创始人梁文峰除夕夜发表感言中说:“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某个模型,而是千万普通人用它创造的善意涟漪。”
这让我想到了八十年前,千万普通国人为抗战所付出的努力。
我记录过数百位抗战老兵的故事,但抗战从来不只是军人的史诗,更是四万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写就的平民神话。
2025年,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和大家一起发起“我的抗战家史”故事征集,一起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记忆打捞”。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相信每个中国家庭都是未被展出的抗战博物馆,里面有文字、有照片、有老物件、有口口相传的家族回忆。
您家中沉睡的只言片语,或许正是补全历史真相的最后一块拼图。

上面的照片,是今天上午倪薇薇女士传我的,这是属于他们家的抗战记忆。
她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抗战期间,先后参加贵州黄果树瀑布段的公路建设,云南驿的滇缅公路、云县的滇缅铁路建设,昆明的巫家坝机场、湖南芷江机场,云南史迪威公路……
倪薇薇告诉我,她的父亲叫倪黄烈,浙江温州乐清人,曾就读于上海的大夏大学(上海的华师大前身),抗战时大夏大学南迁到贵州。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祖父也是家中独子,倪家两代单传。1938年,父亲离开浙江老家,直到1946年才回到老家。因战乱邮路不通,整整八年家里,家人都不知道他的生死。
倪老早已离世,倪薇薇在这个春节前后,带着老伴、女儿和孙子两次重返云南,沿着父辈的足迹寻访抗战记忆,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家史。
这样的抗战故事,也是我想要去记录的。因为我不止是在寻找抗日英雄,而是在证明,每一个普通人都曾照亮过历史的夜空。

上面这张照片,是春节前我们的读者杨阳发给我的,照片中是杨阳的爷爷杨建民,和她的叔公杨子平(左)。
杨家俩兄弟出生在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中原村,世代经商,家境殷实。两兄弟成年后,杨家事业遍布东北,如日中天。
杨子平在奉天(沈阳)生意兴隆,人脉宽广,不仅管理着烟草公司,还有高级俱乐部,俱乐部里东北的达官显贵云集。
但就是这样一个生意人,在1936年8月20日,却被日本宪兵队枪杀了,罪名为“反满抗日”、“共产党”罪,奉天所属报纸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一消息。
杨子平被杀害后,父亲急得半身不遂中风不语,母亲眼睛哭瞎,无处申冤,偌大的杨家走向了衰败。
杨建民为了给唯一的弟弟讨回公道,坚持追寻了两代人。完整故事我们下期刊发。
历史的重量,从来不是由个别英雄的勋章丈量,而是每个普通人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发光的勇气。

上面的这张老照片,是昆明退伍老兵李蕤峰高清彩色修复完成的。
这些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夫,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影象却见证了平民抗战的历史。
李蕤峰已经修复了600多张这样的高清彩色抗战老照片。修复的过程需要考证当时的色彩,比如衣服、工具、枪械、挂件、标示等等,极度模糊的照片还需请教专家学者后,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李蕤峰决定做这件事,是为了纪念那些抗战中牺牲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挺身而出,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才让中华得以屹立于东方,我们不应该忘记。
《长辈的故事》熊景明老师说:“留下父辈的故事,比留下父辈的骨灰更有意义”,这点我深感赞同。因为记录下每个家庭的抗战家史,不仅在寻找历史,更是唤醒每个家族血脉里从未冷却的热血与尊严。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除夕感言中还说:“真正的‘国运’或许就藏在这些街边摊的油烟气里,一群不信邪的傻子,用代码当砖瓦,拿算法做钢筋,在资本与质疑的裂缝中,硬生生垒出通向未来的栈桥。”
80年前决定中国“国运”的,就是那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国人,是他们用身体筑长城,拿生命赌明天,在日寇的铁蹄下,在强国的蔑视中,毁家纾难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面向未来,也不忘记历史。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期待更多朋友行动起来,一起记录“我的抗战家史”:
可电话、微信联系我去采访:18500166192
也可将文稿、图片发至电子信箱:tougao@warstories.cn
所有被采集的故事,将来都可收录于“中国抗战微史记”的出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