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七旬老人以诗为媒,创新演绎千年传说《白蛇传》引关注——传统故事焕新颜,文化传承再添诗意注解

近日,一部由诗人黄广礼创作的《漫话白蛇传》在文化界引发热议。这部以诗歌形式重新诠释中国经典民间传说的作品,不仅延续了白蛇

近日,一部由诗人黄广礼创作的《漫话白蛇传》在文化界引发热议。这部以诗歌形式重新诠释中国经典民间传说的作品,不仅延续了白蛇故事的千年魅力,更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当代非遗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典范。

跨越千年的传说,在诗歌中“新生”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自北宋起源以来,历经口头传唱、戏曲演绎、影视改编等多种形式,始终活跃于文化舞台。而今,鹤壁七旬老人以诗歌为载体,将白淑贞与许仙的悲欢离合凝结成韵律悠长的诗句,既保留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又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自由与人性束缚的深刻思考。

据创作者介绍,《漫话白蛇传》的灵感源于对家乡黑山一带传说的深度挖掘。鹤壁黑山淇河岸边的许家沟村被认为是白蛇传说的发源地之一,当地金山寺的历史遗迹与民间口述传承,以及淇河、千佛洞、白蛇洞、白龙庙、黑龙潭、西河湾等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诗中不仅描绘了白蛇为爱历险的经典情节。还结合了青岩绝修炼、淇河边遇险、许仙施救、形盆会跟踪、许家沟成亲、保和堂治病、西河湾断桥送伞、相州脱险、水磨潭救母、黎阳告状、水漫金山寺等多元地域传说,展现了故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流变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妖魔化”到“人性觉醒”

白蛇传说的演变史,映射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唐代《博异志》中的白蛇形象多为“蛇蝎美人”,而明代冯梦龙笔下,白娘子逐渐被赋予人性光辉,成为反抗封建礼教的象征。老人在《漫话白蛇传》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通过诗句探讨白淑贞从“妖”到“人”的自我认知转变,呼应了当代女性对身份与自由的追寻。

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从舞台到诗行

《白蛇传》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与传承始终强调“活态化”。近年来,从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到芭蕾舞剧《白蛇》,多元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拓展。而《漫话白蛇传》则以返璞归真的诗歌形式,回归语言艺术的本质,通过诗歌朗诵、文化沙龙等线下活动,让年轻一代在吟诵中感受传统韵律之美。

结语:传说永续,文化常新

从北宋的民间口述到今天的跨媒介演绎,《白蛇传》始终是中国人情感与智慧的载体。七旬老人的《漫话白蛇传》不仅是对经典的延续,更是一次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它证明,古老传说从未褪色,只要以创新的火花点亮,便能继续照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