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十六国》35 北方统一:沮渠牧犍废国政,北魏围攻姑臧,北凉灭亡

沮渠牧犍荒废国政公元436年五月,经过四年的持续征战,北魏终于成功灭掉了北燕。回顾北魏在这场战争中的军事行动,总共分为四
沮渠牧犍荒废国政

公元436年五月,经过四年的持续征战,北魏终于成功灭掉了北燕。回顾北魏在这场战争中的军事行动,总共分为四次重要的出兵:第一次是由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第二次则由永昌王拓跋健与左仆射安原共同领军;第三次是乐平王拓跋丕与镇东大将军屈垣率兵出征;而最后一次,则是由平东将军娥清与安西将军古弼指挥作战。随着北燕的覆灭,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另一个重要政权——北凉。

时间回到公元433年四月,当时北凉的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因病重而日渐衰弱。由于世子沮渠菩提年幼,难以承担重任,群臣纷纷商议另立继承人。最终,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沮渠蒙逊的另一位儿子——沮渠牧犍。

沮渠牧犍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性格温和有度量,时任敦煌郡(今甘肃省敦煌市)太守。他不仅是沮渠蒙逊的儿子,同时也是世子沮渠菩提的兄长。

不久之后,沮渠牧犍被正式册立为世子,并加授中外都督、大将军及录尚书事等要职。同年,沮渠蒙逊去世,世子沮渠牧犍继位,成为新的河西王。他随即宣布大赦境内,并改元永和,以示新朝气象。登基后,沮渠牧犍还册立了自己的儿子沮渠封坛为世子,并加授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在对外关系上,沮渠牧犍延续了其父对北魏的称臣政策。即位后不久,他就派遣使者前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请求北魏皇帝拓跋焘对自己的王位进行正式任命。此外,他还遵照父亲遗命,将自己的妹妹兴平公主送往北魏,嫁给了拓跋焘。后来,兴平公主更被册封为右昭仪,进一步巩固了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政治联姻关系。

平城中的拓跋焘得知沮渠蒙逊去世、沮渠牧犍继位的消息后,对太常李顺说道:“你曾说沮渠蒙逊不久于人世,如今果然应验;又言沮渠牧犍必将继位,也已成真。真是料事如神!看来我收复凉州的日子不远了。”

为此,拓跋焘赏赐李顺一千匹绢帛、一匹厩马,并升任他为安西将军。自此以后,拓跋焘对李顺更加宠信,无论大小政务都让其参与商议。

不久之后,拓跋焘再次派遣李顺出使北凉,并携带诏书任命沮渠牧犍为都督凉、沙、河三州及西域羌戎诸军事,同时授予他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河西王的职位。此外,还任命宋繇为河西王右相。

然而,沮渠牧犍认为自己无功不受禄,于是将李顺挽留于北凉,并向拓跋焘上表表示,只愿接受安西将军或平西将军的职位,其余封号不敢接受。拓跋焘收到奏疏后,再次颁布诏书,婉拒了沮渠牧犍的请求。

沮渠牧犍如此尊奉北魏,毕竟北魏实力强大,但一年后的举动却令人费解。

434年五月,沮渠牧犍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向宋文帝刘义隆上表,请求继承其父沮渠蒙逊的王位。刘义隆接到表章后,随即颁布诏书,任命沮渠牧犍为都督凉、秦等四州诸军事,同时授予他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河西王的头衔。

我们来分析一下沮渠牧犍的执政情况。根据史料记载,他尊崇一位名叫刘昞的敦煌人为国师。

这个刘昞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尚不清楚,但沮渠牧犍不仅要求臣子们向刘昞行跪拜礼,自己也亲自跪拜。史书中还记录了一则小故事,展现了沮渠牧犍治理国家的情景。

公元435年二月,一位老人将一封信放置在敦煌城东门后便消失无踪。地方官员将信件呈递至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交到沮渠牧犍手中。

沮渠牧犍打开信件,只见上面写着:“凉王三十年若七年。”他不解其意,于是询问奉常张慎。

张慎解释道:“当年虢国将亡时,有神仙降临莘地。希望陛下能够注重德行、修明政治,这样就可以享有三十年的国运。但如果沉迷于狩猎,荒废于酒色,臣担心七年后就会发生重大变故。”

听完这番话,沮渠牧犍十分不悦。

到了公元437年十一月,北魏皇帝拓跋焘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河西王沮渠牧犍。沮渠牧犍派遣右相宋繇前往平城上表致谢。

在表文中,沮渠牧犍还向拓跋焘请教如何称呼武威公主。拓跋焘将此问题交由群臣商议。众臣一致认为:“母亲因儿子而尊贵,妻子随丈夫获得爵位。沮渠牧犍的母亲应当被称为河西国太后,武威公主在河西国可称为河西国王后,在京师平城仍称公主。”拓跋焘采纳了这一建议。

话说沮渠牧犍之前已迎娶西凉故国国主李暠之女李氏为王后。如今北魏公主下嫁,他不得不让出王后之位。

后来,李氏与她的母亲尹氏迁居至遥远西部的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不久后李氏去世,其母尹氏又向更西边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逃去,这已是后话了。

沮渠牧犍派遣将军沮渠旁周前往北魏进贡,而拓跋焘也派出了侍中古弼、尚书李顺出使北凉。

此次,拓跋焘还赏赐了北凉侍从官员衣物,并征召北凉世子沮渠封坛前往平城作为人质。沮渠牧犍没有像北燕天王冯弘那样拒绝送太子为质,而是迅速派人于当年内将世子沮渠封坛送抵平城。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沮渠牧犍仍然遣使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向南朝宋文帝献上各类杂书以及敦煌人赵斐所编撰的《甲寅元历》。沮渠牧犍还向宋文帝刘义隆索求数十种各类杂书,刘义隆全都答应了。

从前,尚书李顺出使北凉返回后,向拓跋焘汇报说:“当年我提出的攻取凉州的计划,当时陛下正忙于东征燕国,无暇顾及西部。”

如今北燕的龙城已被平定,拓跋焘打算在今年西征,便询问李顺是否可行。

李顺回答道:"我之前所说的战略依然正确。但国家连年征战,士兵和战马都已疲惫不堪,建议西征之事暂缓几年。”于是,拓跋焘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若无其他变故,北魏或许真会再等几年才攻打北凉。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北魏便开始筹备发兵。原来,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牧犍不仅疏于朝政,还与其嫂子李氏私通。更甚者,李氏除了得到沮渠牧犍的宠爱外,还与他的另外两个兄弟有染。李氏不仅周旋于沮渠牧犍兄弟三人之间,甚至还密谋加害北魏武威公主。

到了439年的四月,李氏联合沮渠牧犍的姐姐,秘密策划对武威公主下毒。消息传到拓跋焘耳中,他立刻派遣精通解毒之术的医生快马加鞭赶往姑臧进行救治。所幸武威公主最终得以保全性命。随后,拓跋焘要求沮渠牧犍交出李氏,但沮渠牧犍拒绝了这一要求,反而给了李氏大量财物,让她隐居在西方的酒泉。

杀害公主这件事或许没有立刻促使拓跋焘对北凉发动战争,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拓跋焘再也无法容忍。当时,北魏正值国力鼎盛时期,西域各国纷纷前来进贡,使者往来频繁。而北魏每次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时,都会要求北凉王沮渠牧犍提供向导,护送他们安全穿越沙漠。

有一次,一位北魏使者从西域返回,途经武威郡时,沮渠牧犍身边的一位亲信向他透露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我们大王听柔然可汗夸口说,去年魏国天子讨伐柔然时,士兵和战马因瘟疫大量死亡,最终惨败而归,甚至连魏国天子的弟弟、乐平王拓跋丕都被俘虏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的大王非常高兴,并在国内大肆宣扬此事。不仅如此,柔然可汗还告诉西域各国,魏国已经衰弱不堪,如今天下最强的乃是柔然。因此,如果再有魏国使者前来,西域各国不必再对他们进行供奉。”这些话很快传遍西域,导致各国对北魏的态度开始动摇,心怀二意。

这位使者回到平城后,立即将所听到的一切如实禀报给拓跋焘。拓跋焘听后十分震怒,决定再次派遣尚书李顺出使北凉,以探查实际情况。李顺归来后报告称:“沮渠牧犍表面上虽然仍遵守藩臣之礼,但实际上内心早已背叛。”

此时,拓跋焘决心讨伐北凉,于是询问司徒崔浩此举是否可行。

崔浩回答道:“沮渠牧犍的叛离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这种人不除,必成后患。至于去年我国北伐柔然一役,虽然未能取得重大战果,但也并未遭受任何实质性的损失。因此,如今正是讨伐北凉的最佳时机。”

在三十万匹战马中,途中死亡的不足八千匹,而往年自然老死的也不低于一万匹。然而,远方的国家却因此认为我国已无力振兴。如今应当派遣大军,出其不意地直抵凉州,沮渠牧犍必定惊慌失措,定能将其擒获。”

拓跋焘听后十分高兴,说道:“此言极是!朕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召集众臣,在西堂商议征讨北凉的大计,而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静听。

弘农王奚斤等三十余人却表示:“沮渠牧犍不过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国,虽然臣服之心不够纯粹,但自继位以来,从未中断过进贡。朝廷也将其视为藩臣,并将公主下嫁于他。如今沮渠牧犍的罪行并不明显,理应加以宽恕。我国刚刚讨伐蠕蠕(柔然),将士疲惫不堪,不宜大举兴兵。我们还听说,凉州土地多为盐碱,水草稀缺。一旦大军抵达,沮渠牧犍必然据城坚守。若短期内无法攻克城池,野外又无粮草可掠夺,这将极为危险。”

太子拓跋晃也担忧姑臧城外缺乏水草,可能对远征大军不利。

曾十二次往返北凉的尚书李顺与另一位尚书古弼也说道:“从温圉水(流经今宁夏中卫市注入黄河)以西直至姑臧,地面尽是枯石,寸草不生,滴水不见。当地人称,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季积雪可达丈余,春夏融化后形成河流,百姓引水灌溉农田。若闻大军前来,沮渠牧犍必定决开渠道,使水流尽。姑臧百里之内,不长草木,到时人马饥渴难耐,难以久留。奚斤等人所言甚为合理。”

拓跋焘听完李顺的进言后,陷入了沉思。李顺多次出使北凉,对当地情况确实较为熟悉,而且他一向深受拓跋焘的信任。

然而,拓跋焘伐北凉的决心已定,于是命崔浩与奚斤等人展开辩论。众人虽竭力反驳,却都不是崔浩的对手,只能反复强调:“那边缺乏水草。”

崔浩反驳道:“《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凉州畜牧业十分发达。若无水草,牲畜如何生存繁衍?再者,汉代绝不会在不毛之地修建城池、设置郡县。至于积雪融化,顶多扬起尘土,又怎能用于灌溉?这些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奚斤等人哑口无言,但李顺仍据理力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亲赴北凉,亲眼所见,你又怎有资格与我争辩?”

崔浩寸步不让,质问道:“你收了他人钱财,替他们游说,莫非以为我没去过就能被你蒙蔽?”

众臣听到这话或许不明就里,但屏风后的拓跋焘却心知肚明。

话说崔浩和李顺虽然是儿女亲家,但两人关系一直不好。李顺因出使凉州而受到拓跋焘的信任,然而他在北凉问题上却心存私念。

李顺在北凉期间,多次与沮渠蒙逊一起宴饮游乐,沮渠蒙逊常常口出狂言。沮渠蒙逊担心这些话被李顺传回朝廷,于是多次用财物贿赂李顺,而李顺也确实为他隐瞒了这些事情。

后来崔浩得知了这件事,便悄悄告诉了拓跋焘,但拓跋焘起初并不相信。直到现在听到崔浩和李顺发生争吵,拓跋焘才开始有几分相信。

此时,拓跋焘从屏风后走出,严厉地斥责了奚斤等人,群臣便不再多言。

群臣离开西堂后,振威将军伊馛对拓跋焘说道:“如果凉州真的没有水草,他们又如何能够建立国家?众人的议论都不可信,还是应当听从崔浩的建议。”拓跋焘听后也认为很有道理。 

拓跋焘用兵,北凉灭亡

439年五月十四日,北魏皇帝拓跋焘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郊集结军队,准备向西进攻北凉。

出征前,拓跋焘进行了如下部署:侍中、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大将军、长乐王嵇敬与辅国大将军、建宁王拓跋崇率领两万兵马驻扎漠南,以防备柔然的侵袭。

同时,拓跋焘命令公卿撰写檄文,列举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牧犍的十二条罪状。檄文中还对沮渠牧犍说道:“若能亲自率领臣属进献贡品,远迎大军,在马首前行礼拜见,此为上策;待六军抵达时,若能自缚并抬着棺材请降,则是次策;倘若固守孤城,执迷不悟,必将面临灭族之祸,遭受世间最严厉的惩罚。请仔细权衡利弊,以求自保。”

六月十一日,拓跋焘亲自率领西征大军从平城出发,宜都王穆寿一路相送至云中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黄河岸边。当拓跋焘即将渡过黄河向西进发时,他让穆寿止步不再相送。

此外,拓跋焘还特别嘱咐穆寿:“柔然可汗郁久闾吴提与沮渠牧犍关系密切,一旦得知朕率兵攻打沮渠牧犍,必定南下侵犯边境。因此,朕将精锐部队留给你,助你妥善辅佐太子。秋收之后,你要迅速派兵前往漠南,在要害之地设伏等待敌人。务必等到敌人深入腹地后再发起攻击,如此方能无往不利。凉州路途遥远,朕无法及时支援,你切不可违背朕的指令。”穆寿听后叩头领命。

北魏大军在拓跋焘的率领下顺利渡过黄河,向西挺进。7月7日,拓跋焘抵达上郡属国城(今映西省榆林市北)。

7月20日,拓跋焘下令将辎重留下,并把部队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由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絜以及常山王拓跋素组成先锋部队,分两路同时推进;后部则由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与太宰阳平王杜超负责殿后。

此外,拓跋焘还任命原南凉王秃发傉檀之子、平西将军源贺(到北魏后改姓源)为向导。

在询问攻取凉州的策略时,源贺回答说:“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城外有四支鲜卑部落,他们都是我祖父(秃发思复犍)的旧部下。我希望能在大军之前,向这些部落宣扬大魏的威严,阐明利害关系,相信他们会率众归顺。一旦外部力量臣服,再攻克这座孤立的姑臧城就轻而易举了。”拓跋焘听后非常满意,称赞道:“很好。”

8月2日,北魏西征先锋永昌王拓跋健缴获了北凉二十多万头牲畜。此时河西王沮渠牧犍才得知北魏军队来袭的消息,惊慌失措地说:“怎么会这样?”

左丞姚定国建议不要主动出城迎战,而是派遣使者向北方的柔然请求支援。沮渠牧犍采纳了这个建议,立即派人前往柔然求救。

不过,沮渠牧犍还是派出了他的弟弟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带领一万多人马到姑臧城南迎敌。然而,这支队伍根本不敢正面交锋,刚一出城便溃散奔逃。

北魏先锋尚书令刘絜因听信占卜者的言论,认为当时不宜进攻,所以没有下令追击沮渠董来。这使得沮渠董来得以逃脱并返回姑臧城中。当拓跋焘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震怒。

八月四日,拓跋焘率领的大军抵达姑臧城下。他先派遣使者进入姑臧城,要求沮渠牧犍出城投降。然而,沮渠牧犍坚信柔然会南下袭扰北魏边境,认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拓跋焘必然会率军东归,因此拒绝投降。沮渠牧犍下令坚守城池,但他的侄子沮渠祖却越墙投奔拓跋焘。

沮渠祖向拓跋焘透露,城中缺乏能够作战的兵马,沮渠牧犍正等待柔然的支援。得知这一情况后,拓跋焘决定分兵围攻姑臧城。

此时,源贺已经成功招抚了四部鲜卑共三万多部落,这让拓跋焘更加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下令全力围攻姑臧城。

在姑臧城外,拓跋焘看到水草丰美,心中对李顺产生了怨恨。他对随军出征的司徒崔浩说道:“你当初的话,现在看来是正确的。”崔浩郑重地回答:“我所说的话,一向都是实事求是。”

拓跋焘又想起太子拓跋晃曾担忧姑臧城外缺乏水草会影响大军补给,于是派人拟写诏书送往平城,告诉拓跋晃:“姑臧城西门外有涌泉流向城北,泉水汇合后如同大河。多余的水流进沟渠注入沙漠,这里根本没有干燥之地。特发此诏,以解除你的疑虑。”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围困姑臧城超过一个月,河西王沮渠牧犍始终拒绝投降。

直到九月二十五日,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带领部众向北魏投降,导致姑臧城迅速崩溃。

眼看守城无望,沮渠牧犍只好带领五千文武官员,用绳索绑住自己请降。然而拓跋焘不仅为他解开了绳索,还以礼相待,展现出极大的宽容。

随着姑臧城的沦陷,城中二十多万户百姓和无数珍宝都归入北魏囊中。随后,拓跋焘派遣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骧将军穆罴和安远将军源贺出兵凉州境内的胡人部落,又有数十万胡族归顺北魏。

尽管如此,凉州仍有四个郡城未被攻占,分别是酒泉、张掖、乐都和敦煌。当时,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担任沙州刺史,同时兼任建康以西诸军事统领及酒泉太守;沮渠宜得为秦州刺史,兼丹岭以西诸军事统领及张掖太守;沮渠安周任乐都太守;从弟沮渠唐儿则担任敦煌太守。

随后,拓跋焘命令镇南将军奚眷攻打张掖,镇北将军封沓进攻乐都。张掖守将沮渠宜得在城破前焚烧了仓库,向西投奔驻守酒泉的沮渠无讳。而乐都太守沮渠安周则向南逃往吐谷浑,封沓虽未攻克乐都,但也掳掠数千户百姓后撤回。

奚眷攻下张掖后,随即挥师西进直指酒泉。面对强敌,沮渠无讳与沮渠宜得不得不放弃酒泉,带领残余部队前往敦煌投靠沮渠唐儿。

之后,沮渠无讳曾试图反攻已被北魏占领的酒泉和张掖等郡,但最终被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击败。

战败后的沮渠无讳继续向西撤退,成功占据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高昌北凉。不过,这个政权在十八年后被柔然所灭。

值得注意的是,秦州的南部和西部地区仍有两个地方性政权在运作。其一是后仇池国(位于现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部),另一个则是吐谷浑。

吐谷浑可汗慕容慕利延得知北魏皇帝拓跋焘攻陷北凉后,心生恐惧,遂率领部族向西迁徙,穿越沙漠以避其锋芒。

然而,由于其兄慕容慕遗曾因俘获赫连昌而对北魏有功,拓跋焘派遣使者前去安抚慕容慕利延,这才让他敢重返故土。

与此同时,氐族首领杨难当正率领数万兵马进攻北魏属地的上邽城(今甘肃省天水市),并得到了秦州境内不少人的响应。

面对来犯之敌,上邽镇将拓跋意头命令吕罗汉带领一千多名精锐骑兵出城迎战。吕罗汉所向无敌,接连斩杀杨难当身边的八名骑兵将领,令杨难当惊恐万分。

随后,拓跋焘下达诏书严厉斥责杨难当,迫使其撤军返回仇池。从此,杨难当不再自称“大秦王”,而是恢复了“武都王”的称号。三年之后,后仇池国最终被南朝宋所灭。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柔然敕连可汗郁久闾吴提得到消息说拓跋焘亲征北凉,便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南侵。他命令兄长郁久闾乞列归率军牵制北魏驻守北镇的长乐王嵇敬和建宁王拓跋崇,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直逼北魏腹地。

郁久闾吴提一路长驱直入,抵达距离平城仅两百里的善无七介山。此消息传至平城,顿时引发全城恐慌。当时辅佐太子拓跋晃的宜都王穆寿正以中书博士公孙质为谋主,然而公孙质迷信占卜,此前坚信柔然不会入侵,毫无防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穆寿慌乱无措,甚至打算关闭西门护送太子逃往南山避难,幸得窦太后极力反对才作罢。

最终穆寿派遣司空长孙道生与征北大将军张黎率军出城,在吐颓山一带抵御柔然军队。然而此时前方传来噩耗,嵇敬与拓跋崇在阴山之北大败郁久闾乞列归,不仅俘获其人,还斩杀万余柔然士兵。得知这一消息后,郁久闾吴提不敢再进,急忙下令撤退。长孙道生与张黎率军追击至漠南方才返回。

公元439年10月1日,拓跋焘安排乐平王拓跋丕与征西将军贺多罗留守姑臧,随后带着原北凉河西王沮渠牧犍及其家族成员,连同三万户北凉百姓迁往平城。

同年12月23日,拓跋熹返回平城。此前,由于穆寿未遵从敕令防范柔然,虽让拓跋春颇为不满,但因未造成重大损失,最终并未对穆寿进行严惩。

尽管北凉已亡国,但拓跋焘仍以礼相待,将沮渠牧犍视为妹婿,并继续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封为河西王。

当沮渠牧犍的母亲去世时,拓跋焘以太妃之礼安葬,并安排三十户百姓专门守护沮渠蒙逊的陵墓。

随着沮渠牧犍的投降,立国四十二年的北凉正式宣告灭亡。北凉历经三位君主:段业(在位四年)、沮渠蒙逊(在位三十二年)和沮渠牧犍(在位六年)。

其中,段业时期国力较弱,且受制于沮渠蒙逊兄弟;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北凉逐渐强盛,先后吞并南凉部分领土和西凉,实现凉州统一,疆域达到顶峰。

然而,其整体实力始终不及南方的西秦,在与西秦的长期对抗中多以失败告终。

沮渠牧犍执政时期,北魏花费四年时间消灭北燕,这让北凉得以暂时延续。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公元439年九月,北方曾经林立的五胡十六国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北方统一于北魏之下。自此,北魏与南朝宋以黄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北凉的灭亡也成为历史必然。

评论列表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 2
2025-04-01 16:31
不更新了么?十六国[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